調控不加碼就是放松
來源:第一財經日報 |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住建部25日表態,明年限購、限貸、稅收政策繼續。這個消息被很多人解讀為對房地產市場利空,我卻認為其實質是在放松。當非常規的調控政策成為常態,其約束力會在市場強大的消化能力面前慢慢失…
住建部25日表態,明年限購、限貸、稅收政策繼續。這個消息被很多人解讀為對房地產市場利空,我卻認為其實質是在放松。
當非常規的調控政策成為常態,其約束力會在市場強大的消化能力面前慢慢失效。
最近萬科在上海靠近外環的項目以28000元/平方米的價格開盤,這個價格并不優惠,但被一搶而空;另一家開發商在內環邊緣地段以50000元/平方米的價格開盤,同樣基本售罄。可見市場的確在回暖,至少在一線城市這個趨勢已經確立。
短期來看,兩年的嚴格調控,看上去壓縮了需求,但這些需求沒有消失,它潛藏在消費者的心底。經濟上升期不斷積累財富,財富在尋找保值增值的手段,樓市股市低迷,財富就會尋找新的泄洪通道,因此造成這兩年信托、P2P、銀行理財產品的大爆發。
但這三個市場的風險正逐漸顯現,越來越多血本無歸的案例將會驅使資金尋找新通道。最近很多朋友開始帶著恐慌心理來問:是不是不買房就來不及了?這些人并非剛需,他們恐慌是害怕跟不上資產價格的膨脹速度。
與剛需相比,無需貸款的他們才是中國房地產市場真正的消費主力。房貸與房屋銷售額的總體比例可以證明這一點,不包括已經還貸的部分,十多年的積累到現在,全國個人房貸余額只有7萬億元;只比2011年一年的商品房銷售額(5.9萬億元)多一點。
從長期來看,中國房地產市場瘋狂增長的黃金十年已經結束,但方向并非從此逆轉,而是會進入一個更平穩一些的增長階段。
面對強大的市場力量,住建部調控的“三大法寶”都不太靈光了,如果不加碼就等于在放松調控,但加碼又缺乏有效工具。
差別化信貸政策已經失靈,因為購房的主力人群不是剛需,對貸款需求不大,二套房的利率哪怕上浮100%,也無法阻擋這部分購買力。
限購從現實來看,對合規的新增需求也無法限制。作為備受詬病的行政手段,已經損害了公民自由消費的權利。
被寄予厚望的房產稅,無論在重慶還是上海,無論對新增供應還是存量供應,基本沒有起到調控的作用。無論要提高稅率,還是擴展征收區域,都不是眼前能實現的任務。
根據這種趨勢,如果不出臺新的調控措施,明年一線城市房價的趨勢必然是上行的,雖然不會如任志強所言“三月暴漲”,但一定會讓備受折磨的消費者再恐慌一陣。
也許只有市場自身的規律,才是最有效、最公平的調控手段。
延伸閱讀
- 上一篇:房產稅:漸行漸近 下一篇:上海樓市“紅5月”失色 住宅房價或滯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