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樓市特點:房屋總體供不應求
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第一,房屋總體供不應求。香港總面積只有1078平方公里,更何況山多平地少,適合房地產開發的用地更少,香港的半山腰中甚至山頂上,建設高層、超高層住宅,這在全世界都屬罕見;另外,商務區和…
第一,房屋總體供不應求。香港總面積只有1078平方公里,更何況山多平地少,適合房地產開發的用地更少,香港的半山腰中甚至山頂上,建設高層、超高層住宅,這在全世界都屬罕見;另外,商務區和商業區集中在非常狹小的區域,房屋供應一直偏少。
二戰后,香港人數快速增長,經濟長期繁榮,住宅需求持續旺盛;同時國際大都市的定位,也吸引了全球跨國公司、金融機構的入駐,拉動了商務樓宇的需求。大部分時間段時,香港樓市皆表現為供不應求,自然容易導致房價大漲。
第二,自由市場主義。香港是國際著名的自由港,一直奉行市場法則,崇尚自由貿易,多次被評為世界最自由最開放的經濟體。
基于此,長久以來,香港特區政府對于房地產市場采取寬松的態度,即便是在房價高漲時期,迫于社會輿論壓力,也多采取經濟調控手段(比如當前的高稅率印花稅),不愿實施限制性的行政干預手段。據統計,由于外來投資者涌入香港市場,沒有香港身份證人士購買住宅占成交比例,從2008年3.1%增加到2011年的6.5%,其中一手住宅更在2011年達到19.5%。
第三,投資投機需求過于旺盛。香港或許是全世界民間投資、投機房地產最瘋狂的地區,香港樓市的七輪房價上漲,已淋漓盡致地證明了這一點。而房價的頻繁和大幅波動,確實也提供了賺錢的良機,總體而言投資房產獲利者遠多于虧損者。其結果是,投機過盛與房價大起大落,形成了“惡性循環”。
第四,寡頭壟斷市場。香港的房地產發展史,與幾大地產巨頭的崛起密切相關。
發展至今,香港最大的十大家族財團幾乎都與房地產業有關,前十大開發商占據香港樓市80%左右的市場份額,前三名更是占有50%以上的份額,地產巨頭形成寡頭壟斷,市場集中度遠超發達國家水平,遑論內地。
寡頭壟斷的結果,是這些地產巨頭在很大程度上主導著商品房的定價權。期房預售,是香港大地產商的商業手段,后被內地借鑒,其實部分發達國家也實行期房制度,但“炒樓花”卻是香港首創,而且瘋狂,只有圖紙的時候,就開始炒買炒賣,致使房屋具有一定的虛擬資產的性質,交易的便利性、流動性大大增加。
第五、保障房緊抓不放。香港是世界上住房保障制度比較健全的經濟體。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建立公屋制度,1972年后開始進入住房條件改善階段,1978年起實行“居者有其屋”計劃,居屋制度開始推行,后來又實行租者置其屋計劃(租置計劃)以及置業資助貸款計劃(置貸計劃)。
目前三分之一的港人住公屋,六分之一的港人住居屋。約一半的港人,直接享受住房保障,這一比重僅次于新加坡,堪稱世界第二。窮人的住房問題,基本解決了。那么,商品房價格高漲,就與中低收入家庭無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