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首次限貸外地人 分析稱不會造成港樓價劇跌
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分析人士稱不會造成港樓價劇跌,對內地買家影響有限
分析人士稱不會造成港樓價劇跌,對內地買家影響有限
內地買家在港豪購物業,被普遍認為是近兩年推高香港樓價的“元兇”。
上周五,香港金融管理局(下稱“香港金管局”)宣布,再次分別下調各類價格住宅物業的最高按揭比例一成,并首次向外地的按揭貸款申請人“出招”。分析人士認為,由于香港約四成新房買家來自內地,此舉被認為是針對內地購房者“限貸”,從而冷卻高燒的香港樓價。
但業界人士認為,該舉措對資金充裕的內地買家影響不大,短期內交易量或下降,而香港已超越歷史高位的房價也將不會出現迅速下跌。
香港金管局:并非針對內地人
自2008年底以來,香港房價累計升幅已超過八成。以1997年香港樓市最高峰價格定為100點的中原城市領先指數,也首次超越100點大關,6月10日收報100.72點,港島地區更高達111.88點。
香港金管局總裁陳德霖指出,香港樓價已超越1997年的歷史高位,而利率風險卻遠高于當年——當時的按揭利率一般都超過10%,現在按揭利率僅為1%左右。
上周五陳德霖宣布自6月11日起,所有住宅物業的貸款按揭比例均下調一成。
實際上,香港金管局已先后在2009年10月、2010年8月和11月,三次推出收緊按揭貸款標準的“逆周期監管措施”。除進一步提高按揭門檻外,此次不同的是,首次推出兩條針對來自外地的按揭貸款申請人的限貸新規,對象包括主要收入并非來自香港,以及以資產凈值作為申請依據的申請人。
金管局規定,不論是住宅或工商物業的按揭,如果按揭貸款申請人的主要收入并非來自香港,則貸款最高按揭比例,按照上述各類物業適用標準再下調至少一成;另外,以資產凈值作為按揭貸款申請的情況,最高按揭比例由50%下調至40%。
金管局副總裁阮國恒在回答《第一財經日報》記者提問時稱,今年第一季度住宅物業貸款已占香港所有貸款組合的32%,上述限貸措施均為提升銀行的風險管理。金管局數據顯示,今年第一季度物業相關貸款按年增加2570億港元,也創下歷史新高。
阮國恒還表示,此次推出上述限制外地按揭貸款人的措施,“并非針對內地人”,但承認內地人若符合限貸條件也將受到規限。
事實上,低息環境和內地資金,已是近年香港樓市價格一路攀升的最強動因。
如今,香港各大地產商但凡開售新樓盤,都會到內地進行推廣路演,溫州和山西客團體購買香港豪宅的消息也時有發生。
身兼行政會議成員和香港房委會資助房屋小組主席的張炳良,近日便在房委會周年會議上稱,香港樓市已成為全國性市場,估計有四成的新房買家都是來自內地。他表示,內地的購買力扭曲了香港的住宅需求,單靠增加供應已不能解決樓價升幅遠超市民負擔能力的問題。
業界人士認為,限貸措施針對內地買家的意圖明顯,因內地人在港借貸買房,往往以資產凈值作為依據進行申請。但這一限貸措施,并不等同于直接限制內地人到港買樓。
阮國恒也在記者會上表示,香港銀行往往并不認可香港以外的收入來源,在港無固定收入人士一般會選擇以資產凈值為依據,進行按揭貸款申請。他透露,這類申請所批出的按揭貸款通常數額較大,以往占比相對較低,但今年此類申請已上升至所有按揭貸款申請的10%。
內地買家冷靜后再買港樓?
以香港媒體報道馬化騰七成按揭購買價值1.57億港元三個豪宅單位計算,馬化騰當時向香港銀行最多可貸款1.09億港元;但若如今購買,最多可借貸四成6280萬港元,需額外支付4620萬港元現金購買。
本報記者昨日在內地客人往來頻密的香港紅墈火車站見到,對于新措施地產代理感到相當緊張,參觀示范房的客人明顯減少,“這兩天都沒人看樓,我今天必須帶人去看,求你們去看一下就當幫幫忙吧。”姓張的女中介說。
美聯物業首席分析師劉嘉輝卻向本報表示,雖然此次限貸措施針對性強,但并不會對擁有充足資金的內地買家產生太大影響。他認為,香港金管局再次限貸當日,特區政府同時宣布在下半年將推出8幅土地以增加新建樓房供應,特區政府此次以“組合拳”形式全方位出擊,但市場價格卻未必會跌,“政府只是想要冷卻樓市,而不是打殘樓市”。
實際上,特區政府從去年開始,便從土地供應、征收“額外印花稅”打擊炒樓、增加銷售透明度和加強按揭信貸控制四方面出手,并將購買房地產剔除出投資移民項目。
劉嘉輝表示,他年初預計今年香港房地產價格上升10%,如今已達到目標。此次新措施出臺后,短期的市場交易量必會受到影響,“任何人要多交現金都會考慮一下”。他認為,買家在權衡利弊后,很可能還會作出資金流動性仍旺盛、通脹情況仍嚴峻的結論,相信樓市可得到平穩發展。
盡管香港樓市已超越1997年歷史最高位,他卻認為,“當時炒樓泛濫,而如今是有資金實力的人持有房產以對抗通脹,不會有骨牌效應(的下跌)”。
然而瑞信亞洲區首席經濟分析師陶冬卻撰文大聲疾呼,在香港“不買樓了”。他指出,香港銀行已在自行上調銀行借貸利率,投資性買樓的安全窗口已經關閉。他認為,盡管與1997年時相比,香港整體投資在物業上的杠桿比率并不高,市民供樓負擔介于44%~46%,因此“當年跳水式房價暴跌重現的可能性不高”,但由于低息環境不可能長期持續,“相信三年后的房價一定低過今日”。
來源:第一財經日報
內地買家在港豪購物業,被普遍認為是近兩年推高香港樓價的“元兇”。
上周五,香港金融管理局(下稱“香港金管局”)宣布,再次分別下調各類價格住宅物業的最高按揭比例一成,并首次向外地的按揭貸款申請人“出招”。分析人士認為,由于香港約四成新房買家來自內地,此舉被認為是針對內地購房者“限貸”,從而冷卻高燒的香港樓價。
但業界人士認為,該舉措對資金充裕的內地買家影響不大,短期內交易量或下降,而香港已超越歷史高位的房價也將不會出現迅速下跌。
香港金管局:并非針對內地人
自2008年底以來,香港房價累計升幅已超過八成。以1997年香港樓市最高峰價格定為100點的中原城市領先指數,也首次超越100點大關,6月10日收報100.72點,港島地區更高達111.88點。
香港金管局總裁陳德霖指出,香港樓價已超越1997年的歷史高位,而利率風險卻遠高于當年——當時的按揭利率一般都超過10%,現在按揭利率僅為1%左右。
上周五陳德霖宣布自6月11日起,所有住宅物業的貸款按揭比例均下調一成。
實際上,香港金管局已先后在2009年10月、2010年8月和11月,三次推出收緊按揭貸款標準的“逆周期監管措施”。除進一步提高按揭門檻外,此次不同的是,首次推出兩條針對來自外地的按揭貸款申請人的限貸新規,對象包括主要收入并非來自香港,以及以資產凈值作為申請依據的申請人。
金管局規定,不論是住宅或工商物業的按揭,如果按揭貸款申請人的主要收入并非來自香港,則貸款最高按揭比例,按照上述各類物業適用標準再下調至少一成;另外,以資產凈值作為按揭貸款申請的情況,最高按揭比例由50%下調至40%。
金管局副總裁阮國恒在回答《第一財經日報》記者提問時稱,今年第一季度住宅物業貸款已占香港所有貸款組合的32%,上述限貸措施均為提升銀行的風險管理。金管局數據顯示,今年第一季度物業相關貸款按年增加2570億港元,也創下歷史新高。
阮國恒還表示,此次推出上述限制外地按揭貸款人的措施,“并非針對內地人”,但承認內地人若符合限貸條件也將受到規限。
事實上,低息環境和內地資金,已是近年香港樓市價格一路攀升的最強動因。
如今,香港各大地產商但凡開售新樓盤,都會到內地進行推廣路演,溫州和山西客團體購買香港豪宅的消息也時有發生。
身兼行政會議成員和香港房委會資助房屋小組主席的張炳良,近日便在房委會周年會議上稱,香港樓市已成為全國性市場,估計有四成的新房買家都是來自內地。他表示,內地的購買力扭曲了香港的住宅需求,單靠增加供應已不能解決樓價升幅遠超市民負擔能力的問題。
業界人士認為,限貸措施針對內地買家的意圖明顯,因內地人在港借貸買房,往往以資產凈值作為依據進行申請。但這一限貸措施,并不等同于直接限制內地人到港買樓。
阮國恒也在記者會上表示,香港銀行往往并不認可香港以外的收入來源,在港無固定收入人士一般會選擇以資產凈值為依據,進行按揭貸款申請。他透露,這類申請所批出的按揭貸款通常數額較大,以往占比相對較低,但今年此類申請已上升至所有按揭貸款申請的10%。
內地買家冷靜后再買港樓?
以香港媒體報道馬化騰七成按揭購買價值1.57億港元三個豪宅單位計算,馬化騰當時向香港銀行最多可貸款1.09億港元;但若如今購買,最多可借貸四成6280萬港元,需額外支付4620萬港元現金購買。
本報記者昨日在內地客人往來頻密的香港紅墈火車站見到,對于新措施地產代理感到相當緊張,參觀示范房的客人明顯減少,“這兩天都沒人看樓,我今天必須帶人去看,求你們去看一下就當幫幫忙吧。”姓張的女中介說。
美聯物業首席分析師劉嘉輝卻向本報表示,雖然此次限貸措施針對性強,但并不會對擁有充足資金的內地買家產生太大影響。他認為,香港金管局再次限貸當日,特區政府同時宣布在下半年將推出8幅土地以增加新建樓房供應,特區政府此次以“組合拳”形式全方位出擊,但市場價格卻未必會跌,“政府只是想要冷卻樓市,而不是打殘樓市”。
實際上,特區政府從去年開始,便從土地供應、征收“額外印花稅”打擊炒樓、增加銷售透明度和加強按揭信貸控制四方面出手,并將購買房地產剔除出投資移民項目。
劉嘉輝表示,他年初預計今年香港房地產價格上升10%,如今已達到目標。此次新措施出臺后,短期的市場交易量必會受到影響,“任何人要多交現金都會考慮一下”。他認為,買家在權衡利弊后,很可能還會作出資金流動性仍旺盛、通脹情況仍嚴峻的結論,相信樓市可得到平穩發展。
盡管香港樓市已超越1997年歷史最高位,他卻認為,“當時炒樓泛濫,而如今是有資金實力的人持有房產以對抗通脹,不會有骨牌效應(的下跌)”。
然而瑞信亞洲區首席經濟分析師陶冬卻撰文大聲疾呼,在香港“不買樓了”。他指出,香港銀行已在自行上調銀行借貸利率,投資性買樓的安全窗口已經關閉。他認為,盡管與1997年時相比,香港整體投資在物業上的杠桿比率并不高,市民供樓負擔介于44%~46%,因此“當年跳水式房價暴跌重現的可能性不高”,但由于低息環境不可能長期持續,“相信三年后的房價一定低過今日”。
來源:第一財經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