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軍:打破房地產拉動經濟的幻想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5、6月份的樓市,銷售和土地市場似乎都已回暖,一些房企迫不及待地拿下了熱點城市的土地,溢價率也不斷上升。與當前逐漸樂觀的氛圍不同,花樣年集團總裁潘軍顯得相對悲觀。他對本報記者說,雖…
5、6月份的樓市,銷售和土地市場似乎都已回暖,一些房企迫不及待地拿下了熱點城市的土地,溢價率也不斷上升。
與當前逐漸樂觀的氛圍不同,花樣年集團總裁潘軍顯得相對悲觀。他對本報記者說,雖然短期內房地產受益貨幣寬松和政策微調,迎來了一些“好日子”,但長期來看這種拉動效應只能是一種幻想,反而可能會埋下更大的隱患。潘軍認為,目前房地產市場仍在“過冬”狀態。
潘軍當下對實體經濟的體察,超過了房地產行業本身。他指出,各種宏觀經濟數據,比如發電量、煤炭、水泥、資本品等都表明,當前實體經濟非常差,央企利潤下滑40%,其他行業更差,幾乎所有實業都是產能過剩。
“經濟下滑了,短期內對房地產是利好,但長期我們不樂觀。”潘軍說,他去年曾預測,今年6月底開發商的日子會好過些。整體來講,今年貨幣相對寬松了,降息等利好政策還會出現,短期內市場預期也會更好,但長期而言,整個房地產的發展都難言樂觀。
“2008年還可以靠房地產拉動刺激經濟,現在仍然要靠房地產拉動,但在當前體制下,尤其是土地財政的體制下不可能了。”潘軍說,所有的刺激應該是有效刺激,如果今天的刺激是背上了更大的包袱,那么未來只能更糟。
潘軍認為,再投4萬億已經沒有那個能力了,現在國內貨幣嚴重超發,通脹率已經很高,地方政府和國企的負債率也已到達頂點,再投國家經濟就要崩盤了。
對于宏觀經濟問題,潘軍認為現在就是“僵在那兒”,無解。“最大的問題在體制。”他說,內需增長不是不可能,而是體制障礙的存在,使得土地出讓、收入分配體制難以改變。
對開發商來說,最艱難的日子似乎已經過去。“現在是比2月份肯定好過,但這種好日子不會太長,”潘軍說,現在的銷量回升了,但房價并沒有大幅下降,只是郊區降了一些,城市核心區的房價并沒有降。好日子來了,但不是大好日子,因為中國房地產的波動周期越來越短。
潘軍無奈地表示,開發商也是企業,只要有好的機制,開發商也愿意有長期的、穩定的發展,而不是“吃了這頓沒下頓”,變得很短視,買高價地,漲價等。但現在是體制逼得開發商短視。
“我是個悲觀主義者。”潘軍說,但行動仍然要樂觀,通過自己的抗爭,讓企業能夠增長。從銷售數據來看,花樣年上半年業績還不錯,其他大的房企業績也仍然是增長的,房地產公司的股票也是在上漲。因為民間手里有資金的人,覺得還是投資房子有利。
不過,潘軍表示,中國房地產業進入了下半場,游戲規則將發生徹底的變化,純粹通過開發、買地、蓋房子、賣房子賺取利潤的時代已經過去,人們不光需要有住的地方,更需要住的地方有趣味,希望享受更多的細分產品和服務。
而上述轉型在潘軍看來也是房地產轉型和分化的必經之路。潘軍進一步解釋,對于花樣年來說,以后的發展方向將是以服務為核心,大力開發城市綜合體、養老地產、旅游地產等。
延伸閱讀
- 上一篇:7月京城樓市迎來開門“漲” 下一篇:北京今年將竣工10.7萬套保障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