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建模式破解保障房建設難題:青島建好保障房調查
來源:中國經濟時報|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今年青島市率先完成了保障性安居工程開工任務,比中央規定的開工期限整整提前了4個月。這是怎么做到的呢?青島又是如何破解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的資金難題?青島市國土資源和房屋管理局有關負…
今年青島市率先完成了保障性安居工程開工任務,比中央規定的開工期限整整提前了4個月。這是怎么做到的呢?青島又是如何破解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的資金難題?
青島市國土資源和房屋管理局有關負責人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道出了其中的部分奧秘,青島“房地合一”的管理體制是保障性安居工程得以順利推進的主要原因。
顯然,這并不是答案的全部,本報記者通過采訪發現,全面推行保障性住房配建制度、鼓勵和吸引社會資金參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在青島破解保障房建設難上同樣發揮著重要作用。
一年半建成“蟻族保障房”
所謂“蟻族保障房”,在青島叫做職工公寓,是專門面向剛參加工作的大學生推出的一種保障房。
記者實地探訪了一處“蟻族保障房”上汽通用五菱的保障房項目,該項目位于青島市黃島區前灣路南側、昆侖山路以西,原本是興華創業公寓續建項目,由山東興華建設集團建設,上汽通用五菱整體購買后作為職工公寓。
記者接觸的多位當地居民都有過“蟻族”的租房經歷,來自黑龍江省雙鴨山市的王中躍和哈爾濱市的石少帥就是其中的兩人。王中躍今年23歲,石少帥今年21歲,兩人都畢業于黃埔學院機電專業,是上汽通用五菱的職工。
目前,兩人都先后住上了職工公寓,在這之前,兩人都是在外租房住,經常需要搬家辛苦不說,居住的條件也很差。記者在王中躍居住的職工公寓看到,這一保障房項目主要針對單身職工,小區環境優美,配套設施齊全,根據入住戶型不同,單身職工每月只需繳納55元、75元、95元三種不同檔次的房租。上汽通用五菱相關負責表示,公司下一步還將考慮員工結婚成家的需要,再建一部分周轉房。
全面實施保障房配建制度
青島市國土資源和房屋管理局有關負責人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青島“房地合一”的管理體制是保障性安居工程得以順利推進的主要原因。這位人士說,青島建立的這種體制,實現了“管地”和“管房”結合,對保障供地乃至籌措資金都非常有利。
在破解保障房建設難題方面,青島市鼓勵和吸引社會資金參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采取政府和企業共同投資的方式,以加快推進保障房項目建設。
像前述保障房項目那樣,利用社會資金建設的保障房項目還有不少,以最近集中開工的10個項目為例,專項用于公共租賃住房建設的投資約36.9億元,其中市區兩級財政投資約占39%,社會資金約占61%。
多渠道籌集資金為青島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提供強有力的資金支持。首先是增加財政投入,截至目前青島累計投入保障性住房建設的財政性資金已經超過208億元;其次是創新融資機制,為進一步擴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資金來源,青島組建了青島市公共住房建設投資中心,作為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的投融資平臺并直接參與建設;此外,青島按照中央要求,積極開展住房公積金貸款支持保障性安居工程試點等工作,面向社會多渠道籌集保障房建設資金。
多元化融資渠道的打通,使得青島保障房建設得以推進。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如黃島區尚景嘉園項目,該項目現分二期開發建設,總占地面積約88畝。一期計劃總投資2.8億元,由區財政投資,規劃建筑面積約6.4萬平方米。二期計劃總投資5.6億元,由城發公司自籌資金建設,規劃建筑面積約11萬平方米。
建設規模空前的保障性安居工程,事事由政府親力親為是不可能完成的,為了多渠道籌集保障性住房房源。青島市堅持分散配建和集中建設相結合的原則,全面實施保障性住房配建制度。
這一制度從2008年開始就在青島市全面推行,規定凡是規劃為住宅的房地產項目,全部要配建一定數量的保障性住房。其中,新增建設用地規劃為住宅的,按不低于20%的比例配建;城中村和舊城區改造項目,扣除拆遷安置用房后,按不低于5%的比例配建;搬遷企業用地規劃為住宅的,根據不同情況,分別按照25%、30%、45%的比例配建。不適宜配建的地塊,要提取相應比例的土地出讓金用于集中建設項目用地的征收補償。
青島市住房保障中心主任王育生告訴記者,實施配建制度破解了房源籌集和土地稀缺兩難,可以說一箭雙雕,避免了保障房都建到偏僻區域,配套不完善,不便于居民生活。“不配建的,必須說明理由,同時還要上市長辦公會研究。”王育生說,這樣開發商鉆不了空子。
保障性住房配建制度的實施,不僅確保了保障房建設用地供應,緩解了政府財政投入的壓力,更重要的是適應和滿足了被保障家庭就近居住、就業、就醫、就學、出行需要,降低了生活成本,使不同收入階層可以平等共處,維護了社會公平,促進了社會穩定。
在堅持配建制度的同時,青島市不斷加大集中建設項目力度,本著大分散、小集中的原則,科學合理布局集中建設項目,確保周邊交通便利,以及社區衛生站、文化站、活動中心、治安聯防、幼兒園、學校等配套設施齊全,滿足中低收入家庭的基本生活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