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協委員為保障房建設和管理獻策
來源:中國經濟時報|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保障房基本建成500萬套,新開工700萬套以上。如此在建規模,已達到歷史最高水平。作為一項巨大的民生工程,保障房建設自啟動以來就一直面臨三大難題,即怎么建…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保障房基本建成500萬套,新開工700萬套以上。如此在建規模,已達到歷史最高水平。作為一項巨大的民生工程,保障房建設自啟動以來就一直面臨三大難題,即怎么建、如何分、誰出錢。
3月7日,劉克崮、楊超、李稻葵、張泓銘等一直對保障性住房建設和管理進行專門研究或參與過專題調研的全國政協委員,在北京梅地亞兩會新聞中心就這三大難題回答中外記者提問,為保障房建設和管理建言獻策。
怎么建?
“中國建設保障性住房一定要注意從體系上進行建設,體系方面沒有想清楚的時候,在點上不要著力過大。”全國政協委員、國家開發銀行原副行長劉克崮表示。他對中國現階段基本住房保障制度體系有一個總構思。橫坐標包括需房人的分類、對應住房人房屋的分類、誰來負責供應、這種房子的權屬歸誰、規劃和土地怎么安排、戶型界定等?v坐標要把人群按收入分為低收入、中低收入、中收入、中高收入、高收入五檔。從低收入者中分出5%作為最低保障戶,對應低保房;剩余低收入者對應廉租房、平租房。低收入者對應的這三塊都屬于公租房。然后,中低收入者對應平價房,和現在的兩限房相似。其余人群對應的就是商品房。
“要從一個體系上構思,然后再把具體事想清楚,形成規章、制度,最后較成熟的時候,實踐兩三年,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居民基本住房保障法》。”劉克崮說。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人壽保險?穴集團?雪公司原董事長楊超也表示,建設保障房要做好頂層設計并要有法可依,“這是從源頭上解決問題,不要等到大批保障房建成以后,出現問題了,我們再回過頭立法,那就晚了。”
他認為保障房建設需要有一個統一的東西,不可政出多門,不可“八仙過海”,要有一定嚴肅性。要真正把推動保障房建設納入到法律的軌道,確保保障房建設順利推進,使老百姓真正滿意。
全國政協委員、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金融系主任李稻葵則認為,保障房建設,需要各個地方政府因地制宜、發揮各自的創造性。其次,保障房建設和融資要跟市場結合,不僅要請投資者出錢,而且請其監督保障房建設和未來的使用。還有就是保障房的建設應該和整個住房體制的改革結合在一起。
如何分?
“保障性住房那么大的量,如何分配下去?”全國政協委員、上海社科院城市與房地產研究中心原主任張泓銘說。他發現有的地方把建設保障房的指標,分配到有錢有地的某一個部門或某一個企業。最后由這個部門、這個企業來分享這些保障房。
“保障性住房應該保障整個中低收入的困難家庭,而不是保障某一個部門、某一個企業。”他建議,保障房建設和分配應該進行全社會統籌。
“應該把保障房的重點放到夾心層,應當在保障房的使用和分配上適當朝著這個城市所要發展的重點行業傾斜。”李稻葵說。如果這件事能做到的話,保障性住房不僅僅是住房的改革,也是公共財政的改革,還是地方產業發展方向市場化的改革,意義非常重大。
劉克崮則強調,要按照基本住房保障制度體系來分,不同的收入水平,對應不同的保障性住房,即低保房、廉租房、平租房、平價房。
誰出錢?
對于建設保障房的資金問題,李稻葵認為這并不是各級地方政府一次性的財政開支,不會成為各級地方政府重大的財政負擔。“保障房是各級地方政府的資產,如果建得好、管理得好的話,它可以成為各級政府長期持有的、為其公共財政提供堅實基礎的一個財政收入來源,可以部分取代甚至于完全取代目前各個地方政府出讓土地獲得‘快錢’的公共財政基礎。”
李稻葵表示,保障房如果作為地方政府長期持有的資產來經營的話,其建設標準應適當高一點,保障房融資的路也應該打開一點,應該動員全社會各個方面來投資保障房。當然各種權益、各種條文都要講清楚,可以和地方政府共同持有保障房產權,地方政府可以從未來出租保障房的收入中來償還目前的投資者。“這個路如果打開的話,保障房的融資難題就可以破解了。”
張泓銘則建議,要建立一個住房保障的主力融資渠道——中國住房保障銀行。他認為,作為住房保障性專業銀行,可吸收存款,獲得充分資金,使住房保障得到基本的融資支撐。住房保障銀行不以盈利為目的,可以以優惠的貸款利率服務于住房保障,降低住房保障的融資成本和運行成本。
延伸閱讀
- 上一篇:2012年樓市調控不會放松 下一篇:房價下跌的最后屏障:土地高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