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租房建設需“添把火”
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今年以來,國家對于公租房建設的支持力度不斷加大,相關優惠措施逐步完善和落實。從發展趨勢上看,公租房和廉租房已經開始取代經適房等成為保障性住房的供應主體。分析人士指出,公租房建設需…
今年以來,國家對于公租房建設的支持力度不斷加大,相關優惠措施逐步完善和落實。從發展趨勢上看,公租房和廉租房已經開始取代經適房等成為保障性住房的供應主體。分析人士指出,公租房建設需要各種稅收和財政優惠“添把火”,以吸引更多建設主體進入該領域。
9月28日,財政部發布《關于支持公共租賃住房建設和運營有關稅收優惠政策的通知》,對公租房建設和經營管理給予一系列財稅優惠政策,涉及城鎮土地使用稅、印花稅、土地增值稅、營業稅等多個稅種。
早在“國十條”中,有關部門就已經提出對公租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設給予財政和稅收優惠支持。根據“國十條”的要求,除了確保完成2010年建設保障性住房300萬套、各類棚戶區改造住房280萬套的工作任務外,地方政府應切實落實土地供應、資金投入和稅費優惠等政策,確保完成計劃任務。同時提出,加快發展公共租賃住房,地方各級政府要加大投入,中央以適當方式給予資金支持。
與“國十條”的提綱挈領相比,此次發布的稅收優惠政策在貫徹“國十條”宗旨的基礎上,明確了執行標準和具體落實方案,是對“國十條”有關稅收優惠政策的細化和完善。
總體上看,此次稅收優惠政策的出臺,再次體現了政府建設以公租房為主的保障性住房的決心。公租房主要對應城市中等偏下收入、有住房困難的“夾心層”需求,而廉租房及棚戶區改造對應低收入家庭和困難職工基本住房需求。顯然,隨著保障房分配格局日漸清晰,未來公租房和廉租房將逐步取代經適房和兩限房,成為保障性住房的供應主體。
實際上,由于地方政府財政實力有限,公租房等保障性住房需要引入社會資本參與開發建設。目前,保障房的開發利潤率限制在3%-5%,這鎖定了開發商的利潤空間。如果稅收優惠得以執行,將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開發商的利潤水平。
在政府推動下,公租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設已經由政府主導、國企參與向開發商參與、商品房配建的模式轉變。尤其是不少大型地產商開始加入到保障房的建設開發隊伍。萬科曾表示,今年將建設100萬平方米保障性住房。招商地產、遠洋地產、首開股份等大型房企也都已經或正在介入保障房建設。
從商品房市場的角度看,此次公布的優惠政策對于商品住宅市場的短期影響十分有限。不過從長遠來看,公租房等保障性住房的發展有助于完善我國住宅供應雙軌體制,解決中低收入階層買房難問題。公租房等保障性住房供應加大,將滿足部分低收入群體的購房需求,從而降低了對于商品住宅市場價格和成交量的炒作預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