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分依賴土地財政或加大地方債風險
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隨著國家宏觀調控的持續加碼和金融機構對地方融資平臺貸款的收緊,今年以來部分省份地方債務率偏高的風險有所顯現,在地方政府融資渠道受阻的情況下,地方政府舉債進行的基礎設施及相關產業…
隨著國家宏觀調控的持續加碼和金融機構對地方融資平臺貸款的收緊,今年以來部分省份地方債務率偏高的風險有所顯現,在地方政府融資渠道受阻的情況下,地方政府舉債進行的基礎設施及相關產業的投資,也可能受到一定抑制。
“今年地方政府的土地出讓金收入大幅下降幾成定局。由于土地出讓金收入是地方政府城市基建支出的主要資金來源,新增的地方政府主導的基建投資大幅放緩或不可避免。”中國社科院金融所金融實驗研究室主任劉煜輝稱。
長期以來,土地出讓金一直被視為地方政府的最大財政收入來源,但隨著房地產調控的持續推進和土地市場的降溫,這一來源正遭遇挑戰。與此同時,在數次加息之后,地方債務的本息負擔也在加重,地方政府“囊中羞澀”的問題有所顯現。
盡管從目前來看,地方債務率偏高的問題僅出現在少數地區,但未來幾年地方債務的隱形風險仍不容小覷。據有關部門統計,以3到5年的平均還款期計算,還債高峰將出現在2012年至2013年左右,加上屆時地方政府換屆等因素影響,導致地方債務違約的因素可能有所增加。從債務來源和償還的途徑來看,債務余額中銀行貸款為84600多億元,占全部債務的79.01%。而銀行的這些貸款,大多數是以土地做抵押或主要依靠土地收入償還。
不可否認,地方政府通過舉債融資的方式,在支持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提高公共服務能力、改善民生以及應對金融危機等方面均發揮了較積極的作用,但隨著房地產市場的逐步回歸理性和土地市場的降溫,其背后潛藏的風險也不容忽視。
對此,經濟學博士馬光遠認為,過于依賴土地財政的后果就是,地方債務的償還邏輯陷入困境:為了避免出現違約風險,必須確保地方政府的土地收益;而為了防范房地產泡沫,又不能放松對房地產的調控。
業內人士認為,解決地方債務隱患的當務之急,是必須改變目前地方政府過分依賴土地財政的局面,同時地方政府也要走出過分追求經濟增長速度的怪圈,放棄低質量的經濟增長模式,轉而探尋更具有可持續性的增長模式。
來源:上海證券報
“今年地方政府的土地出讓金收入大幅下降幾成定局。由于土地出讓金收入是地方政府城市基建支出的主要資金來源,新增的地方政府主導的基建投資大幅放緩或不可避免。”中國社科院金融所金融實驗研究室主任劉煜輝稱。
長期以來,土地出讓金一直被視為地方政府的最大財政收入來源,但隨著房地產調控的持續推進和土地市場的降溫,這一來源正遭遇挑戰。與此同時,在數次加息之后,地方債務的本息負擔也在加重,地方政府“囊中羞澀”的問題有所顯現。
盡管從目前來看,地方債務率偏高的問題僅出現在少數地區,但未來幾年地方債務的隱形風險仍不容小覷。據有關部門統計,以3到5年的平均還款期計算,還債高峰將出現在2012年至2013年左右,加上屆時地方政府換屆等因素影響,導致地方債務違約的因素可能有所增加。從債務來源和償還的途徑來看,債務余額中銀行貸款為84600多億元,占全部債務的79.01%。而銀行的這些貸款,大多數是以土地做抵押或主要依靠土地收入償還。
不可否認,地方政府通過舉債融資的方式,在支持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提高公共服務能力、改善民生以及應對金融危機等方面均發揮了較積極的作用,但隨著房地產市場的逐步回歸理性和土地市場的降溫,其背后潛藏的風險也不容忽視。
對此,經濟學博士馬光遠認為,過于依賴土地財政的后果就是,地方債務的償還邏輯陷入困境:為了避免出現違約風險,必須確保地方政府的土地收益;而為了防范房地產泡沫,又不能放松對房地產的調控。
業內人士認為,解決地方債務隱患的當務之急,是必須改變目前地方政府過分依賴土地財政的局面,同時地方政府也要走出過分追求經濟增長速度的怪圈,放棄低質量的經濟增長模式,轉而探尋更具有可持續性的增長模式。
來源:上海證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