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蘭進行TRIP超高強鋼組織結構分析
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近日,芬蘭奧盧大學先進鋼鐵研究中心研究了不同碳含量(0.2%~0.4wt%)和不同熱處理工藝對0.5Si–2.0Mn–1.0Al–0.6Cr鋼力學性質和微觀結構的影響。這種微觀結構由粒狀貝氏體、板條貝氏體、馬…
近日,芬蘭奧盧大學先進鋼鐵研究中心研究了不同碳含量(0.2%~0.4 wt%)和不同熱處理工藝對0.5Si–2.0Mn–1.0Al–0.6Cr鋼力學性質和微觀結構的影響。這種微觀結構由粒狀貝氏體、板條貝氏體、馬氏體以及體積含量高達23%的粒狀殘余奧氏體和帶有板條片層的殘余奧氏體組成。
碳含量、保溫溫度(時長2小時)和淬火溫度對鋼微觀結構和機械性能研究的結論如下:第一,鋼的保溫溫度在150℃~350℃時,碳含量對它的屈服強度沒有影響。碳含量對抗拉強度影響很大,碳含量的上升會大幅提高抗拉強度。屈服強度會隨保溫溫度下降而上升,抗拉強度在350℃以下也有相似規(guī)律。第二,350℃以下,均勻伸長率會隨碳含量上升而提高。對于0.2C鋼和0.3C鋼,均在250℃保溫時有最大的總伸長率。碳含量下降會提高鋼的沖擊韌性。碳含量0.2%~0.3%的鋼采取中間淬火、在150℃~350℃保溫可以得到強度、韌性和沖擊韌性都好的綜合性能。第三,帶狀成分由碳和體積分數(shù)會隨保溫溫度上升而增加的未回火馬氏體組成,它的含量對沖擊韌性影響很大。第四,以顆粒和片層狀方式存在的殘余奧氏體所占比例為2%~20%,具體數(shù)值受碳含量和保溫溫度影響。殘余奧氏體可以提高均勻伸長率,但對總伸長率影響不大。第五,馬氏體-貝氏體相中位錯密度很高,保溫溫度下降或碳含量增加會提高位錯密度。
結果表明,碳含量0.2%的鋼只要在150℃~350℃下淬火然后保溫2小時,就能獲得足夠高的強度和韌性。通過先對鋼板進行勻質化處理,可以減少微觀結構帶的含量,進而獲得更大的韌性。
延伸閱讀
- 上一篇:MA島對變形和韌性影響有新研究 下一篇:普碳鋼超晶粒細化研究有新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