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輪通脹效應山雨欲來
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漢娜是一位在法國巴黎大學讀書的挪威女孩,只能通過打工掙一些零花錢,日子過得緊巴巴。熱衷于網絡“血拼”的漢娜發現,歐洲各國之間商品的網購差價較大,西班牙食品網購價格最低,比實體店平…
漢娜是一位在法國巴黎大學讀書的挪威女孩,只能通過打工掙一些零花錢,日子過得緊巴巴。熱衷于網絡“血拼”的漢娜發現,歐洲各國之間商品的網購差價較大,西班牙食品網購價格最低,比實體店平均價格低將近四成,“現在我每周都上網購物,買得最多的是西班牙網站的食品,比如酸奶、咖啡、薄餅等,加上郵寄費用都比法國超市便宜。”
食品、能源價格高位運行使得向來注重享受生活的歐洲人開始精打細算,更讓一些專家學者呼吁要警惕第二輪通脹來襲。目前,一些國家的人工成本上漲苗頭已現。
通脹炙烤全球經濟
“菜籃子”越來越貴,車輪子滾滾燒錢可能是最近一段時間全球經濟面臨的共同難題。
每年4月,歐洲人都有自駕游歡度復活節的傳統。但不少經濟實力較弱的家庭干脆取消了今年的出行計劃,宅在家中度過復活節。
進入5月,由于美元反彈、經濟數據疲軟、機構投資者集中拋盤以及高盛接連唱空油價,市場恐慌情緒蔓延等因素,國際原油價格已連續4個交易日收跌。中國國際期貨主管、高級分析師劉亞琴認為,油價跳水對當前全球通脹壓力有一定緩解作用,各國生產成本的降低也利于全球經濟復蘇。
中國銀行全球金融市場總部分析師徐凡指出,假如油價繼續飆升,歐元區將陷入通脹深淵。
4月以來,美國也不能避免高油價的焦灼,并推動美國消費品價格上漲有抬頭之勢。美國總統奧巴馬更是對“全美多地區每加侖汽油價格上漲至4美元”的消息頭疼。
在日本,當各地加油站排起了長隊,當日本即將迎來夏季用電高峰,當地震災區重建開啟時,投資者不禁預期,大地震勢必推高這個全球第二大石油進口國的能源需求,這可能使油價高燒難退。
在印度、韓國、印尼和越南等亞洲經濟體,高油價同樣是整體物價的“跳高主力”。越南央行在5月4日宣布加息1個百分點至14%,原因是燃料和電力價格導致該國4月通脹率飆升至17.51%。
食品價格上漲同樣讓人揪心。
法國人的主食面包成為通脹的標志性商品。長棍面包是法國特色食品,日均消耗量高達2300萬個。2010年,由于國內小麥價格翻了兩番,法國街邊普通面包店的長棍面包價格較金融危機前上漲了6.3%,在大型零售商店里,面包價格更是上漲19%。就連薩科齊的專用面包供應商——法國巴黎谷倉面包店今年也提價了。
歐洲央行行長特里謝稱:“我們目前面臨著第二輪通脹效應的風險,必須對此保持高度警惕。從目前來看,盡管該效應尚未真正出現,但我們不應該歡呼,而應隨時密切留意。”
在拉美,食品通脹成為各國經濟發展的最大障礙之一。阿根廷素有世界“糧倉肉庫”之稱。但在近期,阿根廷食品價格飛漲,讓百姓叫苦不迭。據阿根廷《民族報》公布的調查結果顯示,74%的阿根廷民眾感到通脹給生活帶來了巨大壓力,物價持續大幅上漲讓他們感到焦慮。
劉亞琴認為,盡管油價跳水,但各經濟體通脹壓力積蓄已久,不容放松警惕,需嚴防第二輪通脹效應的出現。
警惕第二輪通脹效應來襲
相較CPI在食品和能源價格推動下走高,第二輪通脹效應出現的可能性令各國貨幣政策制定者輾轉反側。
今春大宗商品市場的火熱正是第一輪通脹的體現,因大宗商品金融屬性突出,投資和投機氛圍頗濃,其價格節節走高,成為推動全球生產鏈原材料成本的第一推動力,給許多經濟體帶來“輸入性通脹”。全球經濟復蘇帶來的總需求擴張也為通脹風險提供了基本面支撐。
由于物價上漲會改變消費者對通脹的預期,導致工人要求更高的工資以維持購買力,企業則會提高價格,導致各行業商品價格進一步上漲,從而形成惡性循環。特里謝強調,盡管通脹預期仍然可控,但央行必須嚴密監控通脹走勢,絕不允許第二輪通脹效應出現。
不過,第二輪通脹效應的形成是需要條件的,這主要包括:整體經濟中已存在通脹壓力、勞動力市場緊張以及工廠產能充分利用。歐元區、美國、日本及新興經濟體經濟狀況與這樣的過熱狀態還有一定距離。當前,歐元區和美國失業率分別高踞10%和9%左右,工資漲幅也很小,就業市場的春天遠未到來。
面對日益嚴峻的通脹形勢,加息成為全球各經濟體抑制通脹的主流手段,今年更像進入加息競賽。
歐洲央行4月7日將基準利率上調25基點至1.25%,這是該行自2008年7月以來首次加息。新興經濟體在收緊貨幣政策之路上走得更加堅決,中國、俄羅斯、印度和巴西今年以來分別加息0.50%、0.50%、1.00%和1.25%。樂觀的市場預期認為,美國最早或將在今年年底退出刺激政策。如果美國啟動加息步伐,意味著全球經濟徹底進入加息戰通脹的時代。
自上周末以來,由于歐元區加息步伐遲緩,美元大幅反彈,全球大宗商品市場集體回落,紐約原油期貨重回100美元下方,基本金屬、農產品和貴金屬都出現大幅回調。這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全球對第二輪通脹的擔憂。然而,在美國仍繼續寬松政策,全球流動性依然充裕的情況下,全球大宗商品上漲的整體趨勢尚難改變,對第二輪通脹仍需保持高度警惕。
來源:中國證券報
食品、能源價格高位運行使得向來注重享受生活的歐洲人開始精打細算,更讓一些專家學者呼吁要警惕第二輪通脹來襲。目前,一些國家的人工成本上漲苗頭已現。
通脹炙烤全球經濟
“菜籃子”越來越貴,車輪子滾滾燒錢可能是最近一段時間全球經濟面臨的共同難題。
每年4月,歐洲人都有自駕游歡度復活節的傳統。但不少經濟實力較弱的家庭干脆取消了今年的出行計劃,宅在家中度過復活節。
進入5月,由于美元反彈、經濟數據疲軟、機構投資者集中拋盤以及高盛接連唱空油價,市場恐慌情緒蔓延等因素,國際原油價格已連續4個交易日收跌。中國國際期貨主管、高級分析師劉亞琴認為,油價跳水對當前全球通脹壓力有一定緩解作用,各國生產成本的降低也利于全球經濟復蘇。
中國銀行全球金融市場總部分析師徐凡指出,假如油價繼續飆升,歐元區將陷入通脹深淵。
4月以來,美國也不能避免高油價的焦灼,并推動美國消費品價格上漲有抬頭之勢。美國總統奧巴馬更是對“全美多地區每加侖汽油價格上漲至4美元”的消息頭疼。
在日本,當各地加油站排起了長隊,當日本即將迎來夏季用電高峰,當地震災區重建開啟時,投資者不禁預期,大地震勢必推高這個全球第二大石油進口國的能源需求,這可能使油價高燒難退。
在印度、韓國、印尼和越南等亞洲經濟體,高油價同樣是整體物價的“跳高主力”。越南央行在5月4日宣布加息1個百分點至14%,原因是燃料和電力價格導致該國4月通脹率飆升至17.51%。
食品價格上漲同樣讓人揪心。
法國人的主食面包成為通脹的標志性商品。長棍面包是法國特色食品,日均消耗量高達2300萬個。2010年,由于國內小麥價格翻了兩番,法國街邊普通面包店的長棍面包價格較金融危機前上漲了6.3%,在大型零售商店里,面包價格更是上漲19%。就連薩科齊的專用面包供應商——法國巴黎谷倉面包店今年也提價了。
歐洲央行行長特里謝稱:“我們目前面臨著第二輪通脹效應的風險,必須對此保持高度警惕。從目前來看,盡管該效應尚未真正出現,但我們不應該歡呼,而應隨時密切留意。”
在拉美,食品通脹成為各國經濟發展的最大障礙之一。阿根廷素有世界“糧倉肉庫”之稱。但在近期,阿根廷食品價格飛漲,讓百姓叫苦不迭。據阿根廷《民族報》公布的調查結果顯示,74%的阿根廷民眾感到通脹給生活帶來了巨大壓力,物價持續大幅上漲讓他們感到焦慮。
劉亞琴認為,盡管油價跳水,但各經濟體通脹壓力積蓄已久,不容放松警惕,需嚴防第二輪通脹效應的出現。
警惕第二輪通脹效應來襲
相較CPI在食品和能源價格推動下走高,第二輪通脹效應出現的可能性令各國貨幣政策制定者輾轉反側。
今春大宗商品市場的火熱正是第一輪通脹的體現,因大宗商品金融屬性突出,投資和投機氛圍頗濃,其價格節節走高,成為推動全球生產鏈原材料成本的第一推動力,給許多經濟體帶來“輸入性通脹”。全球經濟復蘇帶來的總需求擴張也為通脹風險提供了基本面支撐。
由于物價上漲會改變消費者對通脹的預期,導致工人要求更高的工資以維持購買力,企業則會提高價格,導致各行業商品價格進一步上漲,從而形成惡性循環。特里謝強調,盡管通脹預期仍然可控,但央行必須嚴密監控通脹走勢,絕不允許第二輪通脹效應出現。
不過,第二輪通脹效應的形成是需要條件的,這主要包括:整體經濟中已存在通脹壓力、勞動力市場緊張以及工廠產能充分利用。歐元區、美國、日本及新興經濟體經濟狀況與這樣的過熱狀態還有一定距離。當前,歐元區和美國失業率分別高踞10%和9%左右,工資漲幅也很小,就業市場的春天遠未到來。
面對日益嚴峻的通脹形勢,加息成為全球各經濟體抑制通脹的主流手段,今年更像進入加息競賽。
歐洲央行4月7日將基準利率上調25基點至1.25%,這是該行自2008年7月以來首次加息。新興經濟體在收緊貨幣政策之路上走得更加堅決,中國、俄羅斯、印度和巴西今年以來分別加息0.50%、0.50%、1.00%和1.25%。樂觀的市場預期認為,美國最早或將在今年年底退出刺激政策。如果美國啟動加息步伐,意味著全球經濟徹底進入加息戰通脹的時代。
自上周末以來,由于歐元區加息步伐遲緩,美元大幅反彈,全球大宗商品市場集體回落,紐約原油期貨重回100美元下方,基本金屬、農產品和貴金屬都出現大幅回調。這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全球對第二輪通脹的擔憂。然而,在美國仍繼續寬松政策,全球流動性依然充裕的情況下,全球大宗商品上漲的整體趨勢尚難改變,對第二輪通脹仍需保持高度警惕。
來源:中國證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