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再升準備金率應證三大壓力
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17日,中國央行宣布今年以來第四次上調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這四個月內央行還加息兩次。一周以來,影響內地金融宏調的信息不絕于耳:首季數據傳達的“經濟熱度”多數強于預期,決策層更一語…
17日,中國央行宣布今年以來第四次上調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這四個月內央行還加息兩次。一周以來,影響內地金融宏調的信息不絕于耳:首季數據傳達的“經濟熱度”多數強于預期,決策層更一語打消市場疑議:“實施穩健貨幣政策的大環境沒有改變”。
“3月份的CPI及信貸、廣義貨幣(M2)等數據均表明,市場流動性依然相對寬松”,興業銀行(601166)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17日就此接受中新社記者采訪時表示。
官方數據顯示,一季度GDP同比增9.7%,3月份CPI同比升5.4%,新增人民幣貸款6794億元,M2余額同比增16.6%,超出16%的調控線,魯政委說,中國的通脹壓力下,上述數據顯示的“熱度”是不可容忍的。
他并提示,雖然本月已有第二度加息,但值得關注的是,加息后銀行間市場利率反應甚微,幾乎是“原地不動”,這顯示中國內地市場流動性還寬松,間接要求金融當局繼續收縮貨幣。
此時此勢,貨幣收縮空間還有多大?魯政委預計,若每次保持0.5%的上調幅度,至年末,法定存款準備金率還可能上調6次左右,此外還可能加息2至3次。
央行今日再調升準備金率,應證了中國金融決策層之所關注——內地仍面臨三大通脹壓力:
其一,銀行間市場利率維持低位,銀行體系流動性與正常水平及合理需求相比,仍然充裕。
其二,結售匯順差依然高位,致使基礎貨幣大量被動投放,加之二季度到期央票和回購規模較大,仍存在對沖流動性的壓力。
其三,國際大宗商品價格高企,輸入型通脹壓力不減。
事實上,四天前的國務院常務會議已然為政策走向定音:穩物價、抗通脹仍是“關鍵”,是“第一位的”,前期宏調成果還需鞏固,貨幣穩健,仍是宏調必須堅持的方向。
貨幣收縮大勢不變,不過鑒于貨幣政策有滯后效應,觀察家提示,中小企業目前再現融資難,此外房地產市場趨淡與保障房建設開工之間的空檔,均可能拖累二季度經濟放緩。看來,當局亦須踐行政策“前瞻性”,靈活把握政策節奏與力度,方可令經濟航船順風順水。
來源:上海證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