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興經濟體急防“熱錢”涌入
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4月11日發布的《世界經濟展望》報告警告,新興市場國家正在積聚經濟過熱風險,持續不斷的資本流入可能使其在金融穩定方面面臨極大風險。 由于通脹形勢嚴峻,亞洲各央…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4月11日發布的《世界經濟展望》報告警告,新興市場國家正在積聚經濟過熱風險,持續不斷的資本流入可能使其在金融穩定方面面臨極大風險。
由于通脹形勢嚴峻,亞洲各央行近來采取了包括連續加息在內的緊縮政策,試圖制服通脹這只“老虎”。亞洲新興市場國家與美國、歐洲、日本等發達國家和地區的基準利率差異進一步拉大,這可能會造成更多來自發達國家的資金流入,以博取更高收益。
雙速復蘇熱錢涌動
2011年世界經濟將延續“雙速復蘇”態勢。IMF11日發布的報告預測,今年發達國家和新興市場及發展中國家的國內生產總值分別增長約2.5%和6.5%。新興市場國家的增長前景看好,而美國、歐盟和日本在沉重的債務壓力下經濟復蘇依然步履蹣跚。
新興市場國家更勝一籌的經濟增速,以及發達國家的寬松貨幣政策,是導致國際資本大規模向新興市場國家流動的主要原因。除日本之外的亞洲地區仍將是今年全球范圍內經濟增長最快的區域,這一地區自然會成為國際資本,尤其是短期資本,也就是所謂“熱錢”,首選的投資市場之一。IMF報告指出,全球資本流入最多的地區是亞洲和拉丁美洲的新興市場國家,此外還有南非和土耳其。
今年以來,國際大宗商品價格攀升,進一步加大了亞洲新興市場國家的通脹壓力。為了應對食品和石油價格上漲帶來的通脹壓力,亞洲許多國家和地區,包括中國、泰國、韓國、印度、印尼和菲律賓等國的央行都提高了利率。多次加息使亞洲新興市場國家與美國、歐洲和日本央行的基準利率差距進一步拉大,從而提高了亞洲貨幣及其固定收益類資產的吸引力。比如,目前印尼和印度的基準利率分別為6.75%和5.57%,歐元區經過不久前的加息后利率為1.25%,美國的僅為0—0.25%。錢存在哪里獲利更高,一目了然。
有經濟學家指出,盡管歐洲央行通過加息啟動了貨幣緊縮周期,但發達國家與新興市場國家的基準利率差異依然相當大,加之美聯儲量化寬松政策釋放出來的大量資金仍充斥市場,未來一個時期內國際資本大舉流入新興市場國家的可能性仍很大。
來去匆匆 破壞穩定
“熱錢”的流入正在助推亞洲新一輪貨幣升值,并可能引發資產價格膨脹。世界銀行最近發出警告,龐大的“熱錢”流入,將令亞洲股票、債券市場,以及固定資產和其他資產價格受到刺激而飆升。
彭博社跟蹤的亞洲10種主要貨幣兌美元匯率變動數據顯示,3月份亞洲貨幣匯率指數上升0.6個百分點至117.61,為1997年以來的最高水平。其中,韓元升值幅度最大,馬來西亞貨幣林吉特也升至13年來最高水平。
另外,外資還連續增持亞洲一些地區的股票和債券。馬來西亞央行日前報告說,國際投資者持有的當地債券金額創歷史新高。有數據顯示,外國投資者在截止到3月31日的一周時間內,往韓國、印尼、中國臺灣和泰國的股市注入了23億美元資金。其中,泰國股市由于受外資持續追捧,股指已經升至15年來最高。
“熱錢”流入對接收國的經濟有一定益處,但是,過度流入會增加通脹壓力,吹大資產泡沫,還會推動本國貨幣升值,對出口產業造成傷害。更重要的是,熱錢流入快,抽走也快,因此極易對一個國家金融體系的穩定造成破壞。在1996—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期間,以及2008—2009年發端于美國的國際金融危機期間,亞洲新興市場國家就曾出現過國際資本大量急速撤出的狀況。
轉變立場實行管制
為防止“熱錢”無序流動擾亂金融秩序,各國一直對其保持高度警惕,一些國家采取了不同形式的資本管制政策。考慮到全球經濟金融形勢的現實需要,IMF近日宣布對資本管制開綠燈。該組織于4月5日提出一個政策框架,允許各國對具有高度波動性的短期資本流動進行控制。IMF指出,隨著全球經濟復蘇,新興市場國家面臨大規模國際資本流入的壓力,有關國家應根據各自國情,選擇不同的應對措施。
有分析認為,IMF同意各國對資本流動進行管制,標志著該組織對此類措施的一貫立場發生轉變。此前IMF一直反對針對資本流動的限制措施。IMF總裁卡恩表示,該組織正在對資本管制采取務實的態度。
來源: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