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消費目標5年翻倍 突破點在農村
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今年的3月15日與往年有些不同。 作為“十二五”規劃的首年,國家加大消費者權益的保護力度,成為一個趨勢。在當日舉行的2011年國際消費者權益日座談會上,國家發改委價格檢查司司長許昆林透露…
今年的3月15日與往年有些不同。
作為“十二五”規劃的首年,國家加大消費者權益的保護力度,成為一個趨勢。在當日舉行的2011年國際消費者權益日座談會上,國家發改委價格檢查司司長許昆林透露,國家正在制定一個商品銷售明碼實價的規定,其中商品房,和物業費要嚴格按照申報價格明碼實價。
此前幾個月,國家發改委查實,包括家樂福、沃爾瑪存在多種價格欺詐行為,其標價與實際商品收款價格不一,并因此受到最高50萬元的罰款。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中國消費者協會副會長劉俊海指出,國家發改委最好能成立執法大隊,專門打擊價格違法的不利消費者權益的行為。為此,目前有關消費的多項法律應該加大修改,比如應該引進集團訴訟,法院應該將受害的散戶組織起來,對企業的欺詐行為實施高額處罰。
上述努力不是孤立的。十二五規劃綱要提出,下五年國家需要建立擴大消費需求的長效機制,擴大消費需求將成為擴大內需的戰略重點。其中這需要營造良好的消費環境,并積極穩妥地推進城鎮化等政策來實行。
目前商務部正在加緊編制十二五有關消費的內貿規劃。該規劃初步確定2015年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將達到30多萬億元,比2010年的15.7萬億元增加一倍,年均增速在15%左右。
未來五年消費品零售額翻番
商務部部長陳德銘在兩會期間指出,中國預計在今年出臺“十二五”內貿發展規劃,該規劃為國家級,目的是要降低儲蓄率,提升消費率。
記者了解到,上述規劃目前尚處于編制階段,該規劃草案初步確定,“十二五”期間,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年內年均名義增長15%,到2015年達到30多萬億元。但是即便如此,2015年中國的消費市場,仍只相當于美國去年水平的1/3。
也正因為此,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所長任興洲認為,中國在2015年的消費市場,仍只能是世界前列,要達到全球最大,存在難度。所以在整個十二五期間,內貿規劃的最主要目標,是要促進消費的快速提升。
數據顯示,2010年中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15.7萬億,相比2006年的7.9萬億元,增長98.3%,年均增長18.1%。國家統計局報告認為,“消費品市場步入了快速發展期,成為改革開放以來增長最快的期間之一。”
國家發改委經濟研究所副所長宋立認為,人均GDP達到3000美元,表明中國進入大額消費品的大眾消費階段,人均GDP進入到4000美元進入到一個服務消費的重要轉折點。
目前農村人均消費支出是城市人口的1/3,農民現在純收入是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12年前的水平,這意味著過去的12年里面在城市發生的消費革命,可能在未來的15到20年里面(因為農民收入增長慢一點)在農村重演一遍。由于農村的人口是城市人口的兩倍,中國未來幾年的消費增長將全面提速加快。
將建促進消費長效機制
記者獲悉,目前“十二五”規劃綱要已經確定今后五年要建立擴大消費需求的長效機制,把擴大消費需求作為擴大內需的戰略重點。
具體而言,要通過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實施就業優先戰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和營造良好的消費環境,增強居民消費能力,改善居民消費預期,促進消費結構升級,進一步釋放城鄉居民消費潛力,逐步使國內市場總體規模位居世界前列。
國務院參事、全國政協委員牛文元則認為,中國要擴大消費,最主要的是使得農民更多地進城,同時延長壽命。
目前城市化率為47%,未來再增加20個百分點沒問題,預計每年1000萬農民工變成市民,城市化率每年提高0.8個百分點,人均可以涉及的消費有12萬多元左右,這樣1000萬農民工入城,每年可以拉動1.2萬億的消費。
同時下五年,人均壽命計劃提高1歲,達到75歲,將會為醫療、養老等創造非常多的消費機遇。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所長任興洲認同上述觀點。她認為,隨著中國未富先老加重,養老院、醫療、護理的需求很大,這方面需要放開投入。
國家工商總局消費者權益保護局局長孫文序指出,積極構建擴大消費需求的長效機制,要在維護市場秩序上下工夫。當前市場環境依然存在不少的問題,流通領域商品質量的水平有待提高,服務行為有待規范。
目前工商總局正在配合相關部門,積極推進《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反不正當競爭法》、《廣告法》、《商標法》等法規的修訂,不斷完善消費維權的法律體系,依法維護廣大消費者的利益。
商務部部長陳德銘在兩會期間也指出,目前促進消費已經有一些新的業態和增長點,這包括文化、旅游和養老消費等,以及電子商務、網絡購物、地理信息等服務業態,但是存在一些問題。
比如網絡購物已經超過了5000億元,每年增速近100%,電子商務交易已經超過了4萬億元。但是目前金融上、支付上的案件也增多。商務部下一步將在培植市場的同時加強監管。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延伸閱讀
- 上一篇:解讀成都的投資“磁力” 下一篇:今日辟謠(2023年11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