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滬港金融市場面臨巨大發展機遇
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今后五年將是上海和香港金融市場大發展的時期。香港自我宣布的目標是要成為中國的全球金融中心。上海則按照中央的部署,正在建設成為中國的國際金融中心。我們剛剛完成了上海“十二五”金融…
今后五年將是上海和香港金融市場大發展的時期。香港自我宣布的目標是要成為中國的全球金融中心。上海則按照中央的部署,正在建設成為中國的國際金融中心。我們剛剛完成了上海“十二五”金融中心建設規劃草案,金融市場發展的目標是綜合規模到2015年進入世界前三甲。
人民幣國際化戰略的成功實施是上海和香港實現各自目標的關鍵。在人民幣國際化的過程中,香港希望成為人民幣全球離岸中心,上海希望成為人民幣全球在岸中心。這里“在岸中心”是指由中央金融管理部門監管、向境外完全開放的市場中心。我完全支持香港成為人民幣離岸中心。香港和上海以適當的方式共同努力就能夠最好地推進人民幣國際化。在此我提出一個淺見:香港要成功發展成為人民幣離岸中心,取決于上海人民幣在岸市場獲得更快的發展。這個見解聽起來有點自以為是,請允許我用一個例子來說明:
最近香港的人民幣債券市場很熱火。設想一下,假如上海的債券市場(亦即內地的債券市場)維持嚴格管制和規模相對較小的現狀,并且在香港發債籌集的人民幣資金可以自由匯回內地,那么香港寬松的發債市場環境將吸引內地企業蜂擁而來。其結果必將是影響內地債券市場的發育,并導致許多重要的人民幣利率在香港產生。對于負責宏觀調控和金融市場發展的中國央行和金融監管部門,上述狀況并非是理想的。它們那時勢必要采取措施限制香港的人民幣債市。
上述例子告訴我們,只有上海債券市場更快地發展了,才能為香港的人民幣債券市場打開發展空間。不僅香港的離岸人民幣市場的發展速度,就是它的發展方式,也要與上海的在岸市場相協調。為了更好地理解為什么發展方式也要協調好,讓我們再以香港的人民幣債市為例。有人建議央行應該大大放松允許在香港籌集的人民幣資金流回內地。但是我認為,央行應該鼓勵在香港籌集的人民幣資金大部分留在境外,主要用于香港公司和其他境外公司之間的交易。倘若香港籌集的人民幣資金簡單地流回內地,那么我們就沒有最有效地推進人民幣的國際化,而香港也就不能成為人民幣走向世界的跳板。
(本文作者為上海市政府金融辦主任。本文系作者今年1月17日在香港“亞洲金融論壇”上的發言。發言的英文原稿從1月17日起登載于上海市金融辦網站,此次發表由作者本人翻譯成中文。編者略有刪節)
來源:上海證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