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六成央企重金搶灘新興產業 技術創新成門檻
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權威專家日前在接受中國證券報記者采訪時透露,今年“兩會”之前關于新興產業暫時不會再出新政策,但“兩會”期間及之后有望再迎來支持政策密集發布期。有理由期待,七大…
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權威專家日前在接受中國證券報記者采訪時透露,今年“兩會”之前關于新興產業暫時不會再出新政策,但“兩會”期間及之后有望再迎來支持政策密集發布期。有理由期待,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將出現欣欣向榮的局面。
對于新興產業支持政策望眼欲穿的,有很大一部分是央企。自2010年10月國務院發布戰略性新興產業政策并確定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之后,對政策具有靈敏“嗅覺”的“國家隊”資本開始率先試水新興產業。權威人士透露,在目前我國現有的121家央企中,有接近六成的央企已經在投資新興產業方面有明確動作。
擲金豪賭新興產業,央企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除了政策支持、資金雄厚外,在技術積累、人才儲備、資源稟賦方面也是非其他類型企業可比。不過,專家表示,“新興產業的發展歸根結底還是由技術創新來驅動的,因此,企業進場之后關鍵還是拼技術。”
央企“跑馬圈地”忙
用“政策一呼、央企百應”來形容央企對新興產業的“熱捧”現狀毫不為過。
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中,央企投資起步較早的要數新能源行業。而新能源行業也是央企目前“跑馬圈地”最迅速、效果也最顯著的新興產業領域。由于政府對新能源產業的支持政策啟動較早,也較為細化,近年來國內幾大電力央企對新能源產業的投資趨之若鶩。
中電投集團發展新能源的步伐在五大電力集團中位居前列。在我國2010年舉行的280MW光伏特許權招標中,該集團以最低上網電價報價包攬了此次招標的全部13個項目。該集團計劃到2015年形成發電裝機容量1億千瓦,其中,水電2210萬千瓦,核電520萬千瓦,風電、太陽能發電1100萬千瓦,氣電、IGCC等440萬千瓦,清潔能源比重提高到40%。
而國電集團有關人士在接受中國證券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國電集團目前已經可以說是“四分之一”個新能源企業了,傳統火電資產比重在持續下降。其余電力集團也在陸上風電、海上風電、光伏發電等領域爭相搶占資源,唯恐落后。
中電投集團有關人士告訴中國證券報記者,目前集團旗下的風電資產在政府支持下已經能夠實現盈利,但光伏發電還有待觀望,盡管如此,在光伏招標中,還是得拼命搶占資源,不然就會被別人搶走。
與新能源產業類似,新材料、高端裝備、生物醫藥等新興產業同樣吸引“國家隊”資本高度關注,有的央企已經著手規劃布局甚至重金下注。
例如中材集團計劃投資50億元在揚州打造新光源產業基地,把其子公司揚州中科半導體有限公司培育成為新光源行業領軍企業。
五礦集團總裁周中樞表示,2011年,五礦將加強硬質合金、稀土功能材料、鋰電池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相關產品的研發和生產。中國鋁業表示將在今后5-10年,結合公司自身優勢,重點瞄準新能源和新材料尋求發展機遇。我國軌道交通裝備制造巨頭中國南車和中國北車,也均將制定計劃發展新材料和新技術。
順應政府對生物醫藥新興產業的支持,國藥提出了新的發展戰略,將生物制品作為集團“十二五”發展重點,整合集團生物制品資源,力求在“十二五”期間生物制品業務有更大的發展。
戰略性新興產業支持政策
2010年9月8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并原則通過了《國務院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會議確定將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車七個產業確定為戰略性新興產業。2010年10月18日,國務院《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正式公布,進一步明確了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總體戰略。
2011年1月7日,國務院國資委召開全國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工作會議,國資委主任、黨委書記王勇在會上表示,要進一步推動國有經濟向公共服務領域、傳統優勢產業、地方支柱產業、特色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集中。支持優勢企業充分發揮在重組和產業鏈整合方面的主導作用,培育一批對地方經濟發展具有較強帶動力的大企業集團。
2011年1月24日,國家發展改革委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思路研究部際協調小組召開第四次會議,審議并原則通過了《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十二五”規劃(框架)》和《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重點工作分工方案(代擬稿)》。
重視新興產業投資風險
國資委對央企投資發展新興產業予以較大的支持力度,盡管如此,由于新興產業目前尚處于初級階段,技術仍不夠成熟,而且投資耗資較大,回收周期也比較長,使得產業投資的盈利狀況尚不容樂觀。
國資委權威人士在接受中國證券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國資委也非常重視對于央企在新興產業領域投資收益的考核,并非一味鼓勵央企豪賭新興產業,而是通過考核、制度等各方面來引導央企適當控制投資風險。
上述人士透露,目前我國現有的121家央企中,除了實力規模稍微弱小的少數企業,剩下的約100家央企中,應該說基本都對新興產業投資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其中已有明確動作的央企約接近六成。
這意味著,近六成央企已經或多或少地開始對新興產業投入資金或技術,其相比較民企所具備的資金優勢也在投資新興產業方面發揮了明顯的優勢作用。
盡管如此,由于國資委的考核體系日趨嚴格,多數央企在投資新興產業時也不得不開始考慮風險。因此,除了央企獨立投資新興產業的方式之外,央企還探索了多元化的投資方式來分散風險。
國務院國資委研究中心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部部長王志剛介紹說,不少央企采取了聯手民營企業投資新興產業,一方面能夠充分借助民營企業靈活的機制和先進的技術實力,另一方面也能夠分擔投資風險;如果投資涉及地方,還會與地方政府以及當地國企合作,一方面能夠充分爭取當地的產業政策優惠,另一方面也能夠充分利用當地各種資源優勢。
央企聯手民企或地方國企投資
2010年底,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與民營企業浙江華立集團合作開發建設的生物質燃料乙醇項目已得到國家發改委辦公廳的回函,同意開展前期工作。與華立集團合作開發生物質燃料乙醇項目,是中石油與浙江民企對接的第一個大項目。華立集團將借助中石油在生物質能源生產方面的技術優勢以及完善的市場銷售渠道,進入新能源領域;而中石油則是看中了華立在原料供應方面的優勢和多年以來在海外市場方面的積累,以及民營企業靈活的機制優勢,正可與之形成優勢互補。
2010年5月,中國航空工業集團下屬企業中航重機與南通虹波風電設備有限公司舉行合作簽約儀式,合作開發生產風電設備。這標志著“中航”這家特大型央企與南通市的合作進入實質性階段。此次合作,中航重機旗下的世新工業將向南通虹波風電有限公司注資,成立中航虹波風電設備有限公司,近期主要生產風電塔筒、主機機艙罩、整流罩等產品。依托中航集團公司在技術研發、產業基礎、現代物流等方面的優勢,今后新成立的公司還將研發生產其他風電設備,并建立新的生產基地,進行全國性的產業布局。
進場之后還是主拼技術
“新興產業的發展歸根結底還是由技術創新來驅動的,因此,企業進場之后關鍵還是拼技術。”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部部長馮飛告訴中國證券報記者。
實際上,對于“國家隊”企業憑借自身資金規模優勢迅速進軍新興產業這一現象,不少人擔憂是否會擠壓了民營資本進入新興產業的空間。
對此,國資委權威人士表示,壟斷的產生可能是由于市場或者價格的壟斷,但這種壟斷都有可能被技術創新打破;也有可能是資源的壟斷,但在資源方面,地方的優勢更大,因此地方國企及民企不見得就會比央企弱勢很多。最后究竟是央企還是民企更有優勢,還是看技術。當然,政府需要大力鼓勵民營資本進入新興產業領域。
由于新興產業處于發展初期,技術革新周期也非常快,因此如果在技術研發方面不能占據制高點,在投資中受挫的風險很大,很可能一項技術路線剛投下去,就已經被淘汰了。對此,不少地方政府除了制定政策鼓勵企業技術創新之外,還鼓勵企業之間形成創新聯盟,共同進行技術攻關。
正如國務院文件所指出的,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是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中心環節。在這一領域,民營資本擁有靈活的激勵機制和運營機制,能否擁有先進技術,決定民營企業的生死,因此民營企業尤其是在發展初期的民企往往在技術創新上有更大的動力。
而國企以及央企在技術創新方面,有專家表示,無論從內部激勵機制還是從外部考核機制,目前看來重視度還不夠。因此,央企與民企在技術創新方面還將一較高下,也可以取長補短、密切合作。此外,未來還需要政府在細化對新興產業的支持政策的同時,應該更加重視對企業技術創新的導向和激勵。
蘇浙鼓勵新興產業技術創新
近日,浙江省科技廳公布了15家首批浙江省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其中,杭州市有四家企業將分別牽頭組織四個戰略聯盟,以抱團方式進軍戰略性新興產業高地。
具體包括,以萬向電動汽車有限公司牽頭的“浙江省電動汽車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以浙江運達風電股份有限公司牽頭的“浙江省風電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以杭州華東醫藥集團有限公司牽頭的“浙江省化學藥制劑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以正大青春寶藥業有限公司牽頭的“浙江省中藥現代化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
此舉目的在于避免企業在技術研發領域單打獨斗,以一家重頭企業牽頭組織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最直接的好處就是串起整個產業鏈上的企業,一起搞研發,一起創新,實現聯合開發、優勢互補、利益共享、風險共擔。
近期,江蘇科技部門將建設產業創新體系、培育發展新興產業的根本著力點,放在突破核心技術和掌握自主知識產權上。江蘇省科技廳負責同志認為,新興產業是充分利用科技革命和重大技術創新成果建立起來的,誰掌握了關鍵技術,誰就擁有新興產業發展的主動權。
具體措施包括:一是將培育自主知識產權和自有品牌作為首要任務和核心目標。發揮科技計劃的導向作用,設置強制性門檻,如科技項目實行專利前置審查,重大科技產業化項目必須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二是推出“江蘇高技術產業發展841攀登計劃”和相關技術綱要。集中突破制約新興產業發展的800項關鍵技術,實施400項重大科技成果轉化項目,培育100項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引領產業發展的重大戰略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