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尋求投資與消費的最佳結合點
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從中國經濟的內外部處境和發展趨勢看,如何平衡好投資與消費的關系,尋找到最佳結合點,將是能否保持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關鍵。 我國是一個經濟大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擴大內需、拉動消費,…
從中國經濟的內外部處境和發展趨勢看,如何平衡好投資與消費的關系,尋找到最佳結合點,將是能否保持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關鍵。
我國是一個經濟大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擴大內需、拉動消費,是保持經濟可持續增長的長久之策和立足之本。尤其是在全球經濟不確定因素增多的大背景下,堅持擴大內需的經濟發展方針在戰略上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與往年不同,今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增強消費對內需的拉動作用,作了更具體的要求。強調重點是要提升居民的消費能力、改善居民消費條件、培育新的消費熱點。那么,在未來,消費與投資應該是一個怎樣的關系呢?
從中國經濟的內外部處境和發展趨勢看,如何平衡好投資與消費的關系,尋找到最佳結合點,將是能否保持經濟又好后快發展的關鍵。
我國經濟增長不能長期依靠投資拉動
多年來,我國投資率明顯偏高,消費率明顯偏低。1978-2009年,我國的年均投資率為37.9%,不論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是與發展中國家比較,都明顯偏高。目前世界各國的投資率一般都在20%左右,這說明各國的投資水平與其經濟發展水平關系不大。從消費率來看,2009年消費率為48%,與其他國家相比,明顯偏低,消費并沒有發揮對經濟應有的作用力。
從投資與消費對經濟的貢獻率看,我國目前的投資貢獻率高于國外,消費貢獻率低于國外。1979-2005年,全球的投資貢獻率為23.5%,消費貢獻率為77.4%;與之相比,2009年我國的投資貢獻率為95.2%,消費貢獻率為45.4%,投資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明顯大于其他各國,而消費的貢獻明顯小于其他國家。
眾所周知,高投資支撐了近三年(2008-2010年)中國經濟的增長。為減少全球金融危機對我國經濟的沖擊和不利影響,國家實施了應對危機沖擊的一攬子計劃,進行了大手筆投資,加大了以基礎設施建設為主的固定資產投資,進一步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增長。通過政府資金投入,帶動大量社會資本的進入,從而使經濟和基礎設施投資快速增長,這些政策效果當然是顯著的,為中國經濟率先走出低谷作出了巨大貢獻。從總體來看,這三年經濟的平穩較快增長,主要利益于投資對經濟的巨大貢獻,投資充當了第一引擎的驅動力。
據國家統計局統計,2008年,我國的資本形成對GDP貢獻率為47.5%,不僅高于消費貢獻率4個百分點,也均高于在人均GNI3000美元時其他國家的水平。當時最低的美國資本形成率只有19.2%,比我國低24.3個百分點。巴西、俄羅斯也基本在20%左右,均遠遠低于我國的水平。2009年,國內投資對中國GDP增長的貢獻率為95.2%,上拉GDP8.7個百分點,比上年提高4.1個百分點,而消費為45.4%,上拉GDP4.1個百分點,比上年降低0.1個百分點。2010年,投資增長雖有所放緩,但仍然高位運行,一至三季度,投資對GDP貢獻率達58.8%,消費為34.4%,凈出口為6.8%,分別上拉GDP6.2個、3.7個和0.7個百分點。
從經濟可持續發展的角度考慮,我國經濟增長不能長期依靠投資拉動。消費跟不上,社會再生產就不能順利進行。投資增長會造成新的供給,而新的供給要靠新的消費消化掉。如果沒有消費提供支撐,投資有可能在拉動經濟增長的同時,相應帶來產能閑置、產品積壓、效益下降,最終造成經濟的大起大落和社會資源的浪費。因此,我們一方面要控制投資過快增長,防止通貨膨脹;另一方面要培育和鞏固消費熱點,提倡和鼓勵擴大消費需求。
盡管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已成當務之急,但我們更要看到目前中國經濟的發展還離不開投資的強力拉動。當前中國的經濟仍處于工業化和城鎮化加快發展階段,在這個階段,投資對經濟起的作用比較大。政府投資的作用在于“四兩撥千斤”,從而帶動引導民間資本、社會資本投向。就投資結構來看,政府投資和央企投資依然會占較大比例,不過投資重點可能會從“鐵公機”向戰略性新興產業適當傾斜,這樣也有助于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如果投資大幅降溫,同樣會對經濟產生大的沖擊,不利于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甚至影響就業和社會穩定。
建立擴大消費需求的長效機制是一個長期過程
從我國經濟運行的情況看,要讓消費充當經濟增長第一引擎的條件還不具備。擴大消費需求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消費主體、消費客體、消費者權益、產品供給、市場環境、法制環境、信用環境等諸多方面。建立擴大消費需求的長效機制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目前制約我國居民未來消費擴張的因素仍然較多,既有經濟發展水平因素,也有發展戰略因素;既有結構性因素,也有體制和機制因素;既有購買力水平不高,也有收入分配不合理等因素。雖然在當前世界經濟低迷、外需萎縮、凈出口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減弱的形勢下,擴大居民消費對保持經濟持續平穩較快增長具有十分迫切的重要意義,但要使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投資、出口拉動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不是一日能夠做到的,絕非一氣呵成,還有許多艱苦的工作要做。
因此,從中長期看,經濟發展離不開消費,同樣也少不了投資的支撐。就當前情況來看,消費與投資仍將是“三駕馬車”中未來主導中國經濟發展最重要的缺一不可的兩種動力。
初步測算,通過對消費增長和經濟增長的相關分析結果表明,1979-2009年間,我國消費增長和經濟增長是正相關的,經濟每增長1個百分點,促進消費增長1.72個百分點;消費每增長1個百分點,拉動經濟增長0.21個百分點。在國內需求中,消費需求每增長1個百分點,相當于投資增長1.5個百分點對經濟增長所產生的拉動作用。要實現消費與投資對經濟增長的“雙拉動”,需要通過直接和間接的手段,需要政府圍繞擴大居民消費需求提供相應的政策服務。
因此,今后我國應當在大力促進消費的同時,努力尋求投資與消費的結合點,以投資帶消費,以消費促投資,把擴大投資和增就業、惠民生有機融合,創造更多的國內需求,從而最終形成我國經濟結構實現以內生性增長為主導的良好發展局面。
要使消費盡快替代投資,成為經濟的第一推動力,需要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一是真正從制度和機制上增強居民消費能力。增強居民消費能力是擴大消費需求的基本條件。我國消費需求長期不足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居民消費能力不強。造成這一狀況的根源主要是城鄉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長速度較慢,特別是農民、農民工、工薪階層和城鄉低收入群體的收入增長緩慢,消費能力有限。同時,我國現階段中等收入者規模偏小,其消費主力軍作用發揮不充分。因此,建立擴大消費需求的長效機制,關鍵是要以提高收入為手段來增強廣大居民的消費能力。
二是要形成良好消費預期。消費能力反映的是消費主體的現實購買力,消費潛力反映的是消費主體的潛在購買力。當前,我國消費需求具有巨大潛力。但消費潛力轉換為消費能力,還受到消費預期影響。應該說,我國消費需求長期不足的原因不僅僅是消費主體無錢消費,還在于部分消費主體不敢消費。很多居民考慮到未來教育、醫療、養老等負擔沉重,后顧之憂較多,消費信心不足,消費預期較差。因此,建立擴大消費需求的長效機制,需要建立廣覆蓋、保基本、多層次、可持續的社會保障體系,逐步完善符合國情、比較完整、覆蓋城鄉、可持續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形成良好的居民消費預期。
三是要繼續創造一個寬松的消費環境。消費需求的擴大需要有良好的消費環境。當前,我國在消費環境方面還存在不少問題,如城鄉商業和服務網點布局不夠合理、生產者和銷售者的社會責任意識和誠信理念有待加強、消費者權益還難以得到充分保護等。正視并不斷改善消費環境,也是建立擴大消費需求長效機制的重要內容。
總體來看,“十二五”期間國家擴大消費的基本思路和方針應該是:繼續以擴大汽車、住房消費為重點,促進汽車、住房消費熱點不斷擴散,逐步形成從大中城市到中小城市直至城鎮汽車、商品房的波浪式消費熱潮,切實改善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
將著力培育和擴大服務性消費,包括旅游、交通通訊、休閑、健身、社區服務等發展型和享受型消費,尤其要重點發展旅游和社區服務,把擴大服務性消費作為“十二五”乃至今后一個時期新的消費增長點,以滿足不同層次消費群體和個性化消費需求的需要。將適度鼓勵投資型消費,把房地產市場、汽車市場和股票市場聯動作為擴大投資型消費的重點,發揮財富效應對擴大消費需求的積極作用。
培育和擴大農村消費需求,以新農村建設和城鎮化建設為契機,在繼續普及家用電器、交通通訊、摩托車等一般耐用消費品消費的基礎上,把汽車、住宅、電腦等信息產品以及休閑旅游等作為“十二五”擴大農村消費的著力點,促進農村居民消費普遍由生存型逐步向發展型、享受型轉變。發展培育新的消費增長點,促進和諧消費、綠色消費。
宏觀經濟政策應長短結合,標本兼治,圍繞提高居民消費能力,改善居民消費預期,改善消費環境,加快改革和制度創新,清除制約消費增長的體制性障礙,為促進消費、實行內需主導的發展戰略提供堅實的制度保障。同時,應加快推進城市化和城鄉居民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完善消費政策,盡快形成與經濟發展戰略轉變相適應的消費模式和消費環境,從而實現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投資、出口拉動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
來源:上海證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