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提出收入倍增規劃 專家質疑非實際增長
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十二五’居民收入增長不低于8%;二是這個8%是實際增長,而不是名義增長。” 日前,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在第71次中國改革國際論壇上描繪了未來5年居民收入增長…
“‘十二五’居民收入增長不低于8%;二是這個8%是實際增長,而不是名義增長。”
日前,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在第71次中國改革國際論壇上描繪了未來5年居民收入增長的美好前景。
一般認為,“十二五”將把經濟增長目標定在7%-7.5%。按遲福林的說法,等于“十二五”期間居民收入增速要略快于經濟增速。
不僅研究機構,地方正在編制的“十二五”規劃中,居民收入增長目標也普遍樂觀。
安徽、貴州、黑龍江、福建、重慶等多個省市的“十二五”規劃建議中都提出要實現居民收入增長與經濟發展同步,力爭到2015年城鄉居民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不過,記者從相應的研究機構和統計部門了解到,地方提出的收入倍增目標,并沒有考慮物價波動,屬于名義增長。
國家統計局安徽省調查總隊城鎮住戶處人士告訴記者,5年翻番,意味著年均名義增速在15%左右。在一般物價平穩的情況下,才可以有同步增長的說法,“如果物價波動比較大,則名義增長和實際增長存在很大的差距”。
此前,國家統計局總經濟師姚景源曾透露,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經濟平均增速為9.8%,但是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是7.2%,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速是7.1%,與經濟增速并不同步。
名義增長還是實際增長?
以福建為例,福建2009年農民人均純收入6680元,同比名義增長8%,扣除價格回落因素后,實際增長10.1%,但無論名義增長還是實際增長都低于福建2009年12%的實際經濟增速(名義經濟增速為10.4%)。
四川社科院宏觀經濟所經濟社會發展重大對策研究中心周江告訴記者,各個地區的規劃的居民收入增長目標,一般都沒有考慮物價,而考慮物價后,其實很難給出一個準確的規劃目標。“在物價上升較快的情況下,實際收入增長可能遠遠低于經濟增長。”他說。
根據國家“十五”計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村人均純收入同比增速目標是5%,實際分別增長了9.6%、5.3%;同期的經濟增長目標是7%,實際為9.5%。經濟增長目標要高于居民收入增長目標。“十一五”規劃也維持這一局面,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村人均純收入增速目標是5%,低于7.5%的經濟年均增長目標。
2000-2009年(“十五”、“十一五”期間),國民經濟增長10%以上,城鎮人民可支配收入增速只有7.5%,姚景源認為,做到收入與經濟增長同步并不容易,但目前必須向這個方向努力。居民收入與經濟增長不同步,將拖累消費對經濟的貢獻率。
姚景源表示,“十二五”提出“要形成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經濟增長的新局面,這個排序就是把消費排到投資之前,這在文件上正式表示是第一次。”
同步增長存難度
多名專家指出,要實現“十二五”GDP與居民收入增長同步存在難度。
以四川為例,四川規劃提出2015年經濟總量突破3萬億,人均生產總值達到3.6萬元左右,預計“十二五”年均經濟增長12%左右。
四川規劃提出,居民收入以年均12%的速度增長,2015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4600元,比2009年四川省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904元)幾乎增加一倍;2015年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8200元,比2009年農村人均純收入(4462元)也將近翻番。
“GDP核算都是去掉物價因素的,而收入增長,有時指名義增長,有時指實際增長。現在各地提出的GDP和收入增長都是名義翻一倍,要實現實際收入5年翻一倍難度很大。”中國改革研究院經濟所的一位專家說。
也正因為此,遲福林認為,最好能把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農村人均純收入的實際增速高于經濟增速,比如超過8%,體現在“十二五”規劃中。這樣居民收入占國民收入(GDP)的比重才有望提高。
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會長宋曉梧認為,“十二五”期間,提高居民收入占國民收入的比重,還需要提高低收入階層的工資水平,特別是農民的收入水平。
2008年廣州、深圳、杭州等長三角、珠三角九個城市,出口加工企業中農民工平均工資不到當地城市職工平均工資的40%,差距最大的東莞市,其城鎮職工月平均工資為3293元,而農民工為971元,不到城鎮職工工資的30%。
按照國際慣例,最低工資應為社會平均工資的40%-60%,但據全國總工會的調查,2009年各省會城市的最低工資多數只略高于社會平均工資的30%。
“目前企業職工工資總額中還包括要繳納約占基本工資10%的養老、醫療、失業保險費。可以斷定,近20年來,企業普通職工的實際勞動報酬占GDP的比重是大幅度下降了。”宋曉梧說。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