瞄準“國家隊”:西咸新區發力
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肩負著陜西沉重歷史重任的西咸新區,開始發力。 在12月6日結束的陜西省政府第21次常務會上,《西咸新區總體規劃2010-2020》獲得原則通過(以下稱“總體規劃”)。按照總體規劃的要求,西咸新…
肩負著陜西沉重歷史重任的西咸新區,開始發力。
在12月6日結束的陜西省政府第21次常務會上,《西咸新區總體規劃2010-2020》獲得原則通過(以下稱“總體規劃”)。按照總體規劃的要求,西咸新區未來將采取“核心區+組團”的模式“一體化、高標準”建設。
西咸新區是西安、咸陽推進兩市一體化建設的“前線陣地”,也是陜西省確定的未來國際化大都市建設的主城區。因此,按照陜西省所預設的目標,西咸新區要建設成為繼浦東、濱海、兩江之后的又一個“國家級新區”。
“國家級新區”夢想
西咸新區位于西安、咸陽兩市建成區之間,以渭河為中軸,呈“兩區一帶”格局。兩區為灃渭新區和涇渭新區,一帶指渭河生態景觀帶。
這份總體規劃由陜西省推進西咸新區建設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以下稱“西咸辦”)牽頭完成。總體規劃顯示,西咸新區規劃控制面積560平方公里,規劃建設用地220平方公里。共涉及兩市的6個區(縣)、22個鄉鎮(街辦)。同時,規劃確定西咸新區人口規模為近期120萬人,遠期185萬人(其中涇渭新區85萬人,灃渭新區100萬人)。
西咸新區在規劃當中著力避免“攤大餅”的空間拓展方式,但也并沒有選擇已經在西安比較成熟的開發區模式進行建設。
陜西省發改委副主任、西咸辦主任李忙全此前在談到西咸新區時曾指出,西咸新區不是傳統意義上的開發區,而是注重城市功能、產業完備、配套設施提升等方面的城市新區。
按照總體規劃,西咸新區根據西安國際化大都市的空間結構,在新區形成“一河三帶十組團”的空間結構,按照“核心區+組團”的模式優化城市空間布局。
一河指渭河生態長廊,并以此為紐帶建設大都市渭河核心區帶。
三帶指沿正陽大道對接鐘樓南北線的南北主軸帶,沿紅光大道對接西安隴海經濟發展帶的東西向軸帶,還有以灃涇大道為軸對接開發區的經濟發展帶。
十組團指先進制造業組團、臨空經濟組團、科技統籌示范組團、節能環保示范組團、涇河商貿綜合組團和鎬京產業綜合組團等十個具體功能區域。
西咸新區未來十年的建設過程,以五年周期總體上劃分為兩個階段。2010-2015年為啟動實施階段,重點推進核心功能區建設,“兩區一帶”基本建成。2016-2020年則為新區全面提升階段,建設重心由核心功能區逐步向其他區域延伸。
按照總體規劃的預測,西咸新區經過十年的建設將實現生產總值達到1500億元左右,成為帶動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但在陜西省的規劃中,西咸新區絕不是一個簡單的增長極。
在西南,重慶兩江新區作為第三個國家級開發區已經啟動;而陜西省在西北地區的區位優勢非常明顯,這讓西咸新區看到自己發展的機遇和空間。陜西省發改委主任祝作利就曾表露過這樣的心跡。祝作利表示,陜西將按“國家級新區”建設西咸新區。
協調難題
“我們接下來的工作,就是按照總體規劃的內容將我們自己的規劃再進一步細化、調整,并按照總體規劃要求,在涇渭和灃渭兩個區之間實現產業和基礎設施方面的對接。”涇渭新區一位官員對本報記者表示。
除十大組團外,西咸新區規劃了“五縱五橫”的道路主骨架系統。同時,新建3座跨渭河大橋以及6座跨涇河大橋。并且建設地鐵和城際鐵路,聯通咸陽火車站、機場以及西安市的地鐵1號、2號線。
西咸新區總體規劃對產業、交通等進行的是一體化布局,但這些布局的落實卻是在灃渭和涇渭兩個新區內進行。
西咸新區以渭河為界,渭河以北稱灃渭新區,屬咸陽;渭河以南稱灃渭新區,屬西安。今年2月,西安灃渭新區、咸陽涇渭新區兩個管委會正式揭牌。兩家管委會也開始按照各自所管轄的區域開始建設。
“長期以來,兩個新區之間實行的是‘兩市分設,無縫對接’的策略。”陜西省決策咨詢委員會委員、長安大學城市研究所所長王圣學對西咸新區的管理模式如是總結。
所謂“兩市分設、無縫對接”是指,兩個新區在行政上分別有西安和咸陽進行領導,而在經濟和社會領域實現無縫對接。“但這樣的管理方式,很可能增加了西咸新區建設過程中的行政成本。”王圣學說。
這種擔憂并非沒有根據。
在規劃中,灃渭新區管理的195平方公里中有70平方公里是隸屬于咸陽,灃渭新區是對該區域進行托管。但不久前有媒體披露,這70平方公里并未如計劃被托管,甚至在多次協商后確認仍由咸陽市自主開發。
“這使得省政府后來又再一次公開重申了那70平方公里土地的托管計劃。”一位西安的學者向記者分析道,“而且如果算上省西咸辦,在西咸新區這片不足600平方公里的地區就有三個領導單位。”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延伸閱讀
- 上一篇:劉偉:防通脹要有長期的政策安排 下一篇:廣東“十二五”謀建世界級石化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