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何以連連敗退仍列第一
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美國如日中天的工業界開始遇到麻煩。到80年代,勢不可擋的日本人幾乎在一切領域都擊敗了美國人,包括美國人最為驕傲的汽車業。從那時到現在,主角變換,輪番上臺,上演打…
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美國如日中天的工業界開始遇到麻煩。到80年代,勢不可擋的日本人幾乎在一切領域都擊敗了美國人,包括美國人最為驕傲的汽車業。從那時到現在,主角變換,輪番上臺,上演打擊美國工業的大戲。按照U.S.Business&IndustryCouncil的最新調查,從1997年到2005年,美國114個工業行業中,有111個市場份額被外國競爭者占領。這不僅包括勞動力密集型行業,也包括一度被認為是美國優勢所在的高科技行業。其中,有26個行業,丟失的市場份額超過50%,包括醫藥、電腦、電信設備、導航設備、無線設備等。超過24個行業,外國人占據了半壁江山;8個行業,外國人拿走了接近70%的份額;另外還有6個行業,外國人占據70%以上份額。
頗堪玩味的是,美國工業敗退至今,為什么仍是全球第一大工業國呢?緣由何在?
外國競爭者之所以能夠在成熟工業中不斷擊敗美國,主要是由于低廉的勞動力成本。在一種工業被創造出來并逐漸成熟之后,其技術的可傳輸性逐步增大,令外國競爭者具有更大的可能性去引進與模仿。一旦流水線被引入第三世界國家,其低廉勞動力的強大優勢可以在整合生產體系中體現出來。隨著時間推移,高成本的美國工業幾乎必然要丟失市場份額。尤其是在1990年柏林墻倒塌、中國2001年加入世貿之后,美國市場以一種更加敞開的姿態暴露給外國競爭者,這一替代進程的速率加快。自然的,美國工業在各個領域都受到打擊。
另一方面,作為全球最發達的國家,美國的經濟增長取決于發展機會的創造與利用。所謂發展機會,是令社會生產能力得以提高、以積累更大的專業化優勢的可能性。在現代發達經濟中,專業化優勢得以提升的主要渠道,是透過創新型與發展型投資容納更高的技術水平、增加生產迂回程度。對美、歐、日經濟體而言,創新型投資與發展型投資的速率與規模決定了經濟體的長程表現。鑒于發達經濟體已在最高技術水平平面運行,要取得增長,就必須有新的創造。鑒于發展中國家在成本方面無可爭議的優勢,美國保持競爭力的唯一通道,是創造新的行業以及在舊有行業中取得更快生產率提升。在許多舊工業不斷敗亡的同時,新興行業也不斷被創造出來。半導體、個人電腦、生物科技、互聯網、物流管理等等,都來自于美國高科技業的奇思妙想,并被美國富有活力的資本市場撫育成長。
這些創新行業受到專利與非專利技術優勢的保護,其可移植性大大低于傳統成熟行業。這種技術上的優勢令外國競爭的成本優勢無用武之地;并且,這些行業被創造出來之后必然經歷從滲透到高成長的生命歷程,其增速遠高于傳統成熟行業。這樣,一方面,美國在緩慢增長的成熟工業中不斷打敗仗;另一方面,在高速成長的新興行業中,美國卻在高歌挺進。如此動態調整之下,美國將自己不擅長的業務不斷拱手相讓,而不斷開拓出全新范疇。
蘋果公司的成功史,典范地體現出上述歷程。
那么,為何發展中國家不能同時在新興行業中拔得頭籌?
從經濟上分析,發展的終極動力是創造與利用盡可能多的發展機會。對發展中國家而言,發展機會更多地可以透過引進來獲得。當存在著巨大的生產力落差的時候,引進國外先進技術與生產方式,遠比獨立開發更加高效合理。中國沿海出口行業的升級換代史,鮮明地演繹了這一點。
同時,以美國為代表的發達國家創造新興行業具有比較優勢。所謂新興行業,從定義上講,就是比現有行業技術水平更高的行業。當發展中國家在產業升級鏈條上奮力攀升之時,美國占據著產業鏈的最高點。自然具有更大的可能性推陳出新。另一方面,美國的大學教育系統、勞動力市場、高風險投資系統、金融系統乃至法律產權體系,具備了催生創新、評估創新、調集社會資源予以工業化的成熟能力。反觀發展中國家,這些方面與美國還有不小差距。例如,許多發展中國家不具備強有力的知識產權以及一般產權保護體系,法律框架也不利于低成本地界定權利、鼓勵創新。這些因素決定了美國領先、其他國家追趕的格局。
作為領先者,美國享有眾多利益。例如,華爾街享有的事實上的全球資本配置中心的位置,以其強大的資本市場容量引導全球資金回流美國。這有力地支撐了美元的高估地位。即使面臨多年巨額貿易赤字,這些優勢依然不變。而強勢美元,從靜態角度分析,意味著貿易順差國對美國的凈利益輸送。
但另一方面,美國人也只好安于每年不超過3%的經濟增長速度:創新的速率是有限的。同時,美國工業也不斷退守,占GDP比例不斷降低。而以中國為代表的發展中國家,則可充分發揮后發優勢,在各個成熟工業中不斷擊敗美國,以更短的時間遍歷別國的上百年工業化史。正是因為如此,發展中國家甚至可以取得兩位數的增長率。
來源:上海證券報
延伸閱讀
- 上一篇:穩定物價需要更多“綠色通道” 下一篇:劉偉:防通脹要有長期的政策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