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無就業復蘇”暫難改觀
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中國證券報記者最近兩個月連續跟蹤華盛頓地區地鐵外每周免費發放的“就業指南”。一個深刻印象是美國就業市場僧多粥少,“無就業復蘇”局面短期或將盤桓。 在每期的“就業指南”上,刊登的絕…
中國證券報記者最近兩個月連續跟蹤華盛頓地區地鐵外每周免費發放的“就業指南”。一個深刻印象是美國就業市場僧多粥少,“無就業復蘇”局面短期或將盤桓。
在每期的“就業指南”上,刊登的絕大多數內容不是招聘信息,而是電工、按摩師等就業培訓信息;為數不多的招聘職位并不算好,要求卻很高。例如招聘短期臨時卡車司機雇員的一家公司竟然要求應聘者有客服經驗、體檢合格、過去三年中開過卡車等“八項資質”。這種勞動力市場上買主百般挑剔的態度是美國經濟“無就業復蘇”的一個真實注腳。
盡管美國經濟和工業生產已連續五個季度出現擴張態勢,但美國居高不下的失業率一直成為美國政府和民主黨的夢魘。截至2010年11月份,美國失業人口高達1510萬,失業率攀升至7個月來的新高9.8%。縱觀2010年全年,前11個月美國的月度失業率從未低過9.5%。盡管12月份的失業率數據未公布,圣誕購物高峰有可能增加商家的臨時雇員人數,但市場預計失業率仍在高位徘徊。
承諾能迅速將失業率降至8%以下的前白宮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克里斯蒂娜·羅默2010年黯然下課;2010年底卸任的白宮國家經濟委員會主任薩默斯20年前就出版過專著《了解失業》,但這位白宮頭號經濟智囊對于如何在現實政治經濟博弈決策中盡快降低美國的高失業率依舊缺乏高招;接近兩位數的失業率也使得美國選民在中期選舉時對民主黨“用腳投票”。
與美國前幾輪經濟衰退期進行比較會發現,本輪經濟衰退之后就業市場的回暖速度緩慢得讓美國人感到痛苦,這是多項因素重疊的結果。
首先,從產業結構調整周期來看,越來越多的美國制造業和低端服務業外包的現實使得增加就業不像幾十年前重開幾條汽車生產線那般容易了。
其次,客觀上看,美國經濟增速依舊不夠強勁,和經濟學家認為能有效緩解就業局面的3%以上的強勁經濟增幅差距較大。
第三,上一輪經濟衰退期間,許多雇主采取了減員增效的辦法來維持經營,任何雇主習慣了一專多能型員工之后,就會加劇當前就業市場上結構性失業的局面。
第四,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保羅·克魯格曼等專家認為,在當前美國產能閑置率較高的背景下,即便有短期的購置新設備享受稅收減免的優惠政策,精明的老板都會三思而行,畢竟真金白銀的投資要換來新訂單才算贏家。
第五,在上一輪經濟衰退中,美國建筑業裁員人數高達150萬,受制于有增無減的止贖房產數量,房地產業的復蘇絕非朝夕之功,帶動上下游眾多產業和數百萬人就業的樓市近期尚難扛起提振經濟和就業的大旗。此外,在共和黨掌控了眾議院并揚言讓政府“瘦身”的背景下,奧巴馬政府出臺大規模財政刺激政策的希望更加渺茫,周期性和結構性因素同時作用,使得美國勞動力市場的病癥變得錯綜復雜、解藥難覓。
盡管近期美國的工業生產、消費開支、出口都出現了溫和增長態勢,但美聯儲4日還是將高企的失業率和低迷的樓市并列為抑制美國經濟中長期復蘇的疾患。難怪乎美聯儲在2010年12月公布的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的會議紀要中,預測美國2011年的失業率仍將在8.9%至9.1%的高位徘徊。美國何時能現“就業復蘇”,只有交給時間去檢驗了。
來源:中國證券報
延伸閱讀
- 上一篇:年初可能啟動密集緊縮政策 下一篇:貨幣結構變化成為CPI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