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份成績單出爐 中鐵總增長率“差強人意”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新增運營里程2000多公里,但運輸主業收入只增加743億元,而非主業增長率由30%驟降至1%。1月9日,中國鐵路總公司召開第一次鐵路工作會議,中國鐵路總公司總經理盛光祖在會上透露,今明兩年仍將…
新增運營里程2000多公里,但運輸主業收入只增加743億元,而非主業增長率由30%驟降至1%。
1月9日,中國鐵路總公司召開第一次鐵路工作會議,中國鐵路總公司總經理盛光祖在會上透露,今明兩年仍將維持1.2萬億鐵路投資規模,其中2014年的鐵路投資將達6300億元,投產新線達6600公里以上。
為維系高額投資需要及穩定融資渠道,盛光祖表示將用機制創新予以鐵路經營活力,來解決資金問題。據盛光祖透露,過去一年,鐵路多元化經營總收入首次突破萬億,完成10426億元,全年實現盈虧平衡。
首年業績喜憂參半
2013年6月鐵道部分拆,中國鐵路總公司成立,中國鐵路終于邁出政企分開關鍵一步。政企分開半年,鐵路所獲成績如何?
中國鐵路總公司第一任總經理盛光祖交出了這樣一份答案:進一步加快鐵路建設,一批重點工程建成投產,鐵路營業里程突破10萬公里,其中高鐵運營里程突破1萬公里;加大鐵路走向市場步伐,積極推進客貨運輸改革,努力增運增收,旅客發送量突破20億人次、高峰日突破1000萬人次,貨物發送量達到32億噸,多元化經營收入突破1萬億元,全年實現盈虧平衡。
多元化經營收入,實際上就是鐵路總營收。2013年,中國鐵路總公司多元化經營總收入完成10426億元,同比增長7%,其中運輸總收入完成6051.2億元,同比增長14%。而在政企未分開的2012年,鐵路總收入為9632.49億元,其中運輸收入5308.90億元。
中鐵總內部人士坦承,這份成績差強人意,盡管運營里程較上年多2000多公里,可是運輸主業的收入只增加了743億元,另外,被寄以厚望的非運輸主業收入增長極低,僅比上年增加51億元。該人士認為,這樣一份成績說明中鐵總公司化運營首年,業績求穩而非求快,另外新增的多條線路是在年底開通,貢獻力不明顯,料明年運營成熟后營收會有比較大的增長。
事實上,中國鐵路總公司的客貨運市場的表現有顯著區別。據盛光祖在會議上透露的數據,2013年,國家鐵路旅客發送量完成20.75億人,同比增長10.7%,客運市場再度突破兩位數增長。與此相比,貨運市場則要慘淡一些。在大宗貨物運輸需求下降的情況下,盡管中國鐵路總公司下半年啟動鐵路貨運組織改革,扭轉貨運量下降的局面,但是2013年鐵路貨物發送量完成32.16億噸,較2012年下降了2000萬噸。
與貨運量的嚴峻形勢相比,非運輸主業收入的增長停滯更令鐵路總公司擔心。作為鐵路市場化改革的先頭兵,鐵路系統一直在做非運輸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大力發展站車商貿、廣告旅游、建筑施工等重點產業,以增強非運輸業持續創效能力。總公司的內部人士向記者解釋道,主營運輸業務成本高企,利潤微薄,未來總公司的盈利需要寄望在與運輸主業相關的其他業務的開拓,比如商貿、地產、廣告、旅游等。后者的利潤率遠比運輸高得多。
過去幾年,該項工作收效甚高,非運輸主業的收入增速喜人,2010至2012年三年間,非運輸主業的收入分別為2367億元,3161億元和4324億元,每年的收入增長都在30%以上,然而,2013年非運輸業收入僅為4375億元,比上年僅新增51億元,增速驟降至1%。
非運輸主業收入緣何突然增長乏力?接受記者采訪的中鐵總內部人士猜測或許是統計口徑有變的緣故,在客貨運組織改革之后,部分原本屬于多經產業的業務,被整合到運輸主業鏈條,因此導致非運輸主業收入增長趨緩。
不過,這或許并不是主因。體制之困才是關鍵。
體制之困求破局
北京交通大學教授趙堅認為,鐵路非運輸主業的業務發展壯大,需要有明確的市場主體,以市場主體的地位去參與市場競爭,而現在的體制還沒能給予這類公司相應的權利。
北方一路局下屬的文化廣告公司負責人告訴記者,該公司目前雖然已經市場化運作,營業收入從2012年的不足2000萬元做到2013年突破1億元,盡管利潤貢獻顯著,但是在路局里根本沒有任何話語權,審批、報告制度像以往一樣繁瑣,每次新獲取的廣告項目,要裝車上線,需要跟路局、站段反復溝通多次,權責利益劃分還得多次扯皮。
有鑒于此,盛光祖亦提出2014年要進行鐵路管理機制創新。有別于市場對“網運分離”或是“十八路局合并”的傳言,盛光祖認為,下一步改革應在于界定總公司和鐵路局的職責定位,規范兩級法人的管理行為。
盛光祖表示,總公司作為管理型企業,依法對所屬企業實行統一管理,履行對鐵路局的出資人職能、鐵路運輸統一調度指揮職能和鐵路建設管理職能。鐵路局作為總公司的全資子企業,是生產經營型市場主體,承擔安全生產、市場經營、工程建設管理、職工隊伍建設、資產保值增值等主體責任,應成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發展、自我約束的鐵路運輸企業。
“肯定會給各路局更大的自主權。”盛光祖在會上表態道,總公司將強化對運輸企業的規范、監督、協調和指導,以盈虧總額考核為核心,完善經營業績考核辦法,激勵鐵路局切實承擔起經營責任;完善內部清算辦法,調動鐵路局增運增收的積極性;完善工資總額宏觀調控機制,實現職工收入與企業經濟效益和勞動生產率同步提高;積極推進鐵路運價機制改革,增強鐵路局適應市場的能力。
盡管盛光祖明確將給予鐵路局市場主體地位,但趙堅卻認為,如果鐵路總公司仍把握鐵路運輸的統一調度權,則意味著財政清算權也一并抓在手里,沒有調度財政權力的鐵路局,根本不能算是完全市場化的主體,也就無法實現市場化運作。“這是有矛盾的。”趙堅認為,18個路局若獲得市場主體地位,18路局之間的運費清算成本過高,若能合并成幾大區域公司,由中鐵總將調度清算權統一下放,才算是真正實現市場化。
融資思路待拓寬
盡管政企分開,鐵路的建設步伐并沒有放慢。盛光祖介紹道,過去一年,寧杭、杭甬、津秦、廈深、西寶高鐵等重點項目建成投產,渝黔、呼張、九景衢鐵路等49個項目全面開工建設。全路完成固定資產投資6638億元,投產新線5586公里。而在2014年,國家鐵路安排固定資產投資6300億元,投產新線6600公里以上。盛光祖透露,2014年將有44個新項目開工建設。
盛光祖表示,未來兩年,國家鐵路要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2萬億元,“十三五”期間鐵路投資仍將在高位運行,因此需要切實解決好資金籌措和建設管理兩大課題。
由于2014年的建設重點將以中西部地區鐵路建設為重點。這類鐵路因回報率較低,很難吸引投資者入場,中國鐵路總公司無疑將在融資上遭遇嚴峻的考驗。
對于融資思路上,盛光祖的表態與以往相比并無突破,他表示將按照國務院33號文件部署,深入研究相關政策措施,加快向社會資本放開城際鐵路、市域鐵路、資源開發性鐵路和支線鐵路的所有權和經營權,支持地方政府、社會企業以股權投資、資產重組、特許經營等方式,投資鐵路建設或參與鐵路經營開發。積極做好設立鐵路發展基金相關準備工作,待國務院批準后立即啟動實施。充分運用各種融資工具,多方式多渠道籌集建設資金,為鐵路建設提供可靠的資金保障。
趙堅認為,中國鐵路總公司的融資思路并無新意,方法亦與往年無異,在進入還貸高峰期后中鐵總的資金壓力恐怕會更加嚴重。記者通過公開資料的測算,僅2013至2015年三年內,中鐵總及其下屬五家鐵路企業,到期兌付的債券總額就達899億元。如算上利息,則這三年中鐵總債券的償付資金約為1942億元。此后每年到期債務會越來越多。
接近中國鐵路總公司的鐵路人士向記者表示,事實上更為可靠的方法是,引入市場化機制來增強鐵路運營能力,以主業和相關產業的收入彌補虧空。而在2014年,這一收入恐怕只能是微幅增長。盛光祖預計2014年,國家鐵路預期完成旅客發送量22.7億人次,貨物發送量32.8億噸,同比分別增長10%、2%;國鐵及國鐵控股企業完成運輸總收入6542億元,同比增長8.1%;多元化經營總收入完成10916億元,同比增長4.7%,確保實現收支平衡。
盛光祖還透露將實施鐵路“走出去”戰略,提高我國鐵路的國際競爭力。總公司將聯系和協調國內相關企業,以開拓周邊互聯互通鐵路通道建設、高速鐵路建設市場為主攻方向,在規劃研究、勘察設計、工程建設、運營管理、維修養護等領域廣泛開展國際合作,打造中國鐵路品牌,大力拓展國際鐵路市場,提升我國鐵路企業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據悉,老撾鐵路、匈塞鐵路、泰國高鐵等重點項目已獲得進展。
然而,這個戰略被趙堅認為是鐵路總公司新增的另一個出血點。趙堅認為,海外項目往往難以盈利,風險又高,在資金如此緊缺之際,分散資金去做海外項目,做得越多虧得越多,得不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