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美國債務上限影響 人民幣匯率連創新高
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據金融時報消息,美國債務上限問題再次點燃了市場的擔憂,上月整體表現低迷的美元指數繼續步入震蕩盤跌,加劇了人民幣的升值速度。十一黃金周過后,人民幣匯率接連跳至歷史新高。來自中國外匯…
據金融時報消息,美國債務上限問題再次點燃了市場的擔憂,上月整體表現低迷的美元指數繼續步入震蕩盤跌,加劇了人民幣的升值速度。十一黃金周過后,人民幣匯率接連跳至歷史新高。
來自中國外匯交易中心的最新數據顯示,10月15日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報6.1412,較前一交易日小幅下跌6個基點;即期匯率方面,15日人民幣兌美元即期匯率一度觸及6.1026,這是繼前一交易日觸及6.1073的高點后,連續第二日刷新人民幣對美元即期匯率歷史新高。14日人民幣兌美元中間價大漲52個基點報6.1406。
某股份制商業銀行市場交易人員對本報記者表示,目前即期匯率市場受影響的因素較多,市場結匯力量較大,美元再度遭拋售。
支撐人民幣強勁升值的還有國內積極因素。隨著中國政府一系列穩增長措施的出臺,三季度中國經濟企穩并溫和反彈。市場分析人士普遍認為,9月份的宏觀經濟數據包括PPI、PMI等多項指標均向好,體現了中國經濟正在企穩回升;跨境資本也從此前的外逃轉為回流中國;人民幣跨境結算日趨活躍,這些均有力推動了近期人民幣匯率上揚。
此外,市場預期也或為人民幣走強的因素。記者觀察發現,央行日前公布的前三季度金融統計數據報告顯示,9月份新增外幣貸款時隔兩個月負增長之后再度轉正。由于外幣貸款的增減可以作為市場對人民幣的后市走向預期的參考指標,9月份新增外幣貸款明顯反彈,表明市場對未來人民幣走勢看多。一般來說,在人民幣升值期間,企業持有外幣貸款,可以享受到升值的匯兌收益,即“負債外幣化,資產本幣化”。“負債外幣化”現象的背后,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企業結匯意愿增強、人民幣升值預期強化以及跨境資金流入加劇的狀況。
回顧今年上半年,銀行間外匯市場人民幣對美元即期交易價總體處于中間價升值區間,前5個月持續貼近并一度觸及中間價1%的浮動區間下限,日間最大波幅日均為0.95%,外匯局表示,這主要是年初來以來跨境資金流入持續偏多的市場供求作用的結果。
如果追溯得更長遠,自2005年匯改以來,人民幣名義和實際有效匯率已經累計分別升值30.5%和39.3%,在BIS(國際清算銀行)監測的61個經濟體貨幣中升值幅度分別居第1位和第2位。
年內人民幣匯率又將呈現怎樣的特點和走勢?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微博)表示,中國經濟企穩向好和美聯儲政策的不確定性仍將推動人民幣升值。展望10月,在美聯儲保持量寬政策不變和中國經濟平穩運行的雙重影響下,加之美國經常項目逆差壓力依然較大而不愿使美元過于強勢,人民幣短期內升值壓力仍較顯著。但考慮到快速升值對出口的不利影響以及美聯儲政策的不確定性,人民幣升值空間有限。
中國銀行國際金融研究所宏觀經濟研究主管溫彬也對本報記者表示,年內人民幣匯率將基本穩定。他解釋說,從香港3個月人民幣NDF走勢來看,四季度人民幣有小幅貶值的預期。鑒于各項經濟金融改革正在逐步走向深入,中國需要一個良好的匯率環境,預計人民幣匯率將基本穩定。近期全球經濟金融存在較大不確定性,我國又處在經濟增長轉型的內外部環境下,因此我國跨境資金流動的波動性可能顯著上升,可能出現更頻繁的跨境資金流入與流出交替的小幅雙向波動局面。中長期看人民幣對美元不會持續升值。與此同時,為防止資本大規模、迅速撤出和出于人民幣國際化的考慮,人民幣也不會形成持續貶值的趨勢。
在中國銀行國際金融研究所副所長宗良看來,未來繼續推進人民幣匯率改革的路徑,一是完善人民幣匯率中間價形成機制,充分反映市場供需狀況;二是繼續擴大人民幣匯率波動區間,將人民幣兌美元交易價浮動范圍從1%擴大至2%至3%,增強人民幣匯率彈性;三是擴大外匯市場參與主體;四是進一步豐富交易品種,例如貨幣遠期、互換、期權以及其他金融衍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