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經濟增長恢復可持續性
來源:中國證券報|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7月中旬我曾寫文議論在經濟增長降速的底部,利好因素或已開始聚集。數周來,經濟數據的好轉,經濟結構調整的政策導向,已經開始扭轉人們過于悲觀的預期,在利好因素數周聚集后,過度悲觀的情…
7月中旬我曾寫文議論在經濟增長降速的底部,利好因素或已開始聚集。數周來,經濟數據的好轉,經濟結構調整的政策導向,已經開始扭轉人們過于悲觀的預期,在利好因素數周聚集后,過度悲觀的情緒終于得到修正,股票市場的頹勢終得扭轉,投資也可以盤點一下盈利了。
宏觀經濟數據的好轉,表明中國經濟整體企穩復蘇的態勢基本確定。從上周末開始公布的經濟數據看:8月中國出口數據超出市場預期,8月貿易順差達到285.2億美元,顯示歐美經濟復蘇帶動外需回暖。
在8月物價數據方面,CPI同比上漲2.6%,顯示物價上漲壓力溫和,走勢總體可控。而8月PPI同比下降1.6%,環比上漲0.1%。8月同比下降的大幅收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企業補庫存活動開始活躍,國內生產環節的需求有所恢復,制造業正在逐步恢復活力。
8月貸款增7113億元,略超預期;8月末,廣義貨幣(M2)余額106.12萬億元,同比增長14.7%,流動性總體寬松。工業增加值,用電量增長等數據也顯示經濟增長已經開始恢復到正常水平。
不過,在經濟數據向好的形勢下,我們對經濟增長的關注也由經濟增長何時出現轉好,轉向經濟增長恢復的可持續性。就在去年四季度,我們也看到經濟增長恢復,但時間只有一個季度。這次經濟增長恢復周期還會如此短暫嗎?
7月,我們注意到生產資料市場的期現貨價格開始持續上漲,生產資料價格的回暖,有助于提高企業的盈利能力。不過,如果經濟增長過于依賴生產資料價格的上漲,那么這種經濟增長仍然是依賴外延式的投資而取得,而這些產業多是產能過剩領域,從而使得增長難以持續。
從現在的生產資料市場的期現貨價格變動看,在經歷了近兩個月的價格上升后,生產資料的現貨價格開始趨于穩定,期貨價格出現調整。如果經濟增長的恢復單純是依賴原有的經濟結構框架恢復增長,那么,現在的增長就沒有什么可持續性。不過,現在我們還不能得出這樣的結論。
最近,政府出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諸如上海自貿區的設立,在金融、石油、電力、鐵路、電信、能源開發、公共事業、服務業等領域放寬準入。隨著我國今后一個時期積極推行多方面的重點改革,有助于產生經濟增長的新動力,有助于提高經濟增長的持續性。具體的政策效果如何,還有待于進一步觀察。
延伸閱讀
- 上一篇:亞洲新興市場“金融危機”預演? 下一篇:今日辟謠(2023年11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