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思進:中國“影子銀行”風險影響經濟增長
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據中國企業家網報道,7月17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發布報告稱,關注中國經濟中幾個刻不容緩的風險,首先是中國的金融體系“在經歷了巨大的‘被較少監管’的貸款熱潮后,我們對這部分貸款充…
據中國企業家網報道,7月17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發布報告稱,關注中國經濟中幾個刻不容緩的風險,首先是中國的金融體系“在經歷了巨大的‘被較少監管’的貸款熱潮后,我們對這部分貸款充分的監管控制性,以及其質量的可承受性和風險性”產生了強烈的擔憂。
“被較少監管”的貸款,在歐美主要是圍繞證券化推動的“金融創新”。比如在2007年的全球金融危機前,投資銀行用“表外業務”的方式將次級貸款證券化,并用信貸違約掉期(CDS)來對沖風險。但最終風險積累爆發,骨牌式效應使得投行損失慘重,導致了全球的金融危機。
在中國,雖然信托、理財等業務處于銀監會的監管之下,但“影子銀行”依然存在,主要體現為“銀信合作”和地下錢莊等形式。
舉例來說,假如房地產商開發房產項目資金短缺,銀行不能直接向其貸款,這時信托公司便以房產商待開發的項目為抵押,設計基于該項目現金流的理財產品,并委托銀行代銷,由投資者購買,房產商獲得項目資金,項目開發完畢并銷售,房產商支付銀行托管費、信托公司服務費和投資者收益。由此,銀行通過信托理財產品的方式,“隱蔽”為企業提供的貸款業務就此完成。
據IMF的數據顯示,中國自2011年起信托融資規模急劇增加,從2011年第一季度占總體融資額的20%以下增至2012年第二季度的30%。從2011年第三季度起,委托貸款占國家總體融資額的比例曾高達60%,2012年第二季度,才開始逐漸降至25%。
在中國“影子銀行”系統中,非正式貸款者最不透明,大約占GDP的6%至8%,主要服務于中小企業。目前,這些企業正面臨較高的信貸風險,其借貸利率高達20%以上。受中國經濟增速下滑的影響,這些非正式貸款者的不良貸款風險劇增。因此,IMF負責人表示,“中國的‘影子銀行’是我們非常擔憂的一個領域”。通過影子銀行提供的借貸總額占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率高達40%。目前,風險的確已可見端倪,加強對影子銀行的監管非常重要。
不過,如果中國政府發出的信號被誤讀,使得流動性收緊得過多過快,可能導致短期拆借利率飆升。這雖有助遏制“影子銀行”的借貸活動,但也可能使銀行業像2007年美國那樣爆發金融海嘯。而目前,中國市場對歐美來說也至關重要,中國經濟稍有閃失,其影響將波及世界各地。
由于“影子銀行”的影響,未來中國經濟增速可能繼續放緩。
延伸閱讀
- 上一篇:經濟表現最差的時刻或已過去 下一篇:今日辟謠(2023年11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