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三大行動計劃將“引爆”數萬億投資
來源:第一財經日報|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國務院制定的《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農村環境整治行動計劃》即將陸續出臺。記者從7月27日~28日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召開的中國環保產業高峰論壇上了解到,在三大…
國務院制定的《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農村環境整治行動計劃》即將陸續出臺。
記者從7月27日~28日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召開的中國環保產業高峰論壇上了解到,在三大行動計劃中,大氣污染防治國家將投資1.7萬億元,水污染防治將投入2萬億元,農村環境整治投資也接近萬億元。
環保部部長周生賢近日透露,《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將率先公布,時間最快是7月底或8月初。
但諸多受訪的專家和企業界人士卻表示,受經濟下行、政策不配套和市場不規范等因素的影響,環保產業是否等來了難得的“黃金期”尚未可知。
大氣污染治理是最大陣地
在三大行動計劃中,大氣污染治理無疑已成為當前節能減排“國策”的最大著力點和環保攻堅戰的最大陣地,也備受各界矚目。
論壇上,環保部污染防治司司長趙華林專門準備了多達72頁的PPT資料,其中絕大部分內容涉及大氣污染治理。
“在消化巨大新增量的基礎上,大幅削減污染物排放總量,污染防治任務十分艱巨。”趙華林說。
環保部對外公布的數據顯示,實施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將投資1.7萬億元。
記者掌握的投資細分表顯示,全國388個地級以上城市將在PM2.5監測設備上投入20多億元;電力(行情專區)行業實施低氮燃燒改造、安裝煙氣脫硝設施,共需投資約500億元,新、老機組新建脫硫設施共需投資約500億~600億元,開展多污染物一體化控制技術工程、脫碳等示范工程,需投資約20億元。新建機組推廣使用高效的除塵器,需投資約200億元;如果按老機組有2億千瓦進行除塵改造,需投資約100億元,合計總投資約300億元。
鋼鐵(行情專區)行業“十二五”期間新建約100套燒結煙氣脫硫裝置,形成二氧化硫減排能力35萬噸/年,需投資約100億元;“十二五”期間,水泥行業開展新型干法上SNCR示范工程,工業鍋爐開展脫硝示范工程,投資約30億元;“十二五”期間,工業鍋爐、有色金屬(行情專區)冶煉等行業的二氧化硫排放進行控制,需投資約100億元,新增項目運行費用10億元。
而對于未來五年的大氣污染、水污染和農村污染治理所需要的投資,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在中國環保產業高峰論壇期間提供的資料也做了詳細分析:
預計2013~2017年火電除塵、脫硫、脫硝市場分別為482億元、608億元和550億元。水泥、鋼鐵大氣治理市場約266億元、103億元,燃煤工業鍋爐治理需求或達400億元。
記者從環保部了解到,按《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的要求,“三區十群”被確定為大氣污染防治重點區域,涉及13個區域、19個省(區、市)、132.56萬平方公里、117個地級以上城市。規劃范圍為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遼寧中部、山東、武漢及其周邊、長株潭、成渝、海峽西岸、山西中北部、陜西關中、甘寧、新疆烏魯木齊。
重點工程項目共分為二氧化硫治理、氮氧化物治理、工業粉塵治理、工業揮發性有機物治理、油氣回收、黃標車淘汰、揚塵綜合(行情專區)治理、能力建設八類。
從“配角”走向“主角”
同期,市政水務合計市場空間近萬億元,石化等六大行業廢水處理投資需求1178億元,煤化工(行情專區)行業景氣提升帶動水處理需求約249億元。
農村環境整治將主要針對飲用水源地保護、生活污水/垃圾治理、畜禽養殖污染治理及耕地污染治理等五個領域,連片整治模式有望得到大力推進。預計農村污水、垃圾、畜禽養殖市場空間分別為521億元、767億元和1320億元,保守估算耕地治理投資需求也達到4800億元。
“雖然我們總在說環保產業的春天來了,但是當下,這個話題比以往顯得更加應景。”環保部科技標準司司長趙英民在論壇上表示,當前我國環保產業正處于非常難得的歷史發展機遇期。
趙英民解釋說,“擴內需、穩增長、調結構、提質量”的經濟工作總體要求,為環保產業發展提供了難得的歷史機遇。環保產業作為國家著力培育和發展的七大新興產業之一,被列入了推動國民經濟轉型升級和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領域。環保產業的作用,也“升級”為拉動經濟增長,創造就業,從“配角”走向“主角”。
論壇上,國家發改委環資司副巡視員馮良也表示,環保產業成長性強,就業機會多,市場機會大,是世界主要經濟體新一輪的產業發展的重點,也已經成為世界主要國家實施綠色新政、發展綠色經濟的重要內容。
馮良透露,國務院近期將公布《關于加快發展節能環保產業的意見》以及各部門的明確分工,“可以說環保產業發展已上升為國家戰略”。
“節能環保產業對拉動經濟增長具有非常大的重要作用。”國家稅務總局政策法規司巡視員叢明說,在當前經濟面臨下行的壓力下,國務院的意圖很明確,就是把節能環保產業作為穩增長和調結構的一個重要抓手。他介紹,企業加大環保投入、購買環保設備,國家在稅收上都有一些比較有力的支持。
潛在的需求能否變成實際的投資,或者說,環保產業是否真的等來了難得的“黃金期”?
記者從中國環保產業高峰論壇上了解到,環保政策的調整也確實為環保產業的增長開拓了空間。一些環保服務業企業開始感到“暖和”了。
“今年找我們做環境服務的企業明顯多了,尤其到6、7月份,明顯感覺到市場上這種剛性的需求來了。”石家莊開發區德賽化工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楊彥文告訴記者,上半年談成了幾家,有焦化的、制藥的。
環保產業市場環境仍不佳
不過,盡管國家對環保產業空前重視,一些環保服務業企業仍然感到“不適”。
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會長、桑德集團董事長文一波在論壇上反映,目前“與環保產業相關的政策還有很多欠缺”,有些稅務政策,恰恰對環保產業起到了抑制作用。他舉例說,過去政府建的污水處理廠、垃圾處理廠,是不征收土地稅和房產稅的。但公用事業(行情專區)市場化之后,原來沒有的稅,現在全有了。
“地方的水廠本身規模就不是很大,微利的。稅收部分占了總收入的5%~10%,壓力很大。”文一波說,另外,在稅收政策方面,環保行業和企業沒有專門的優惠政策,“我們只能往高新技術企業方面靠”。文一波認為,環保產業既然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拉動內需的產業,僅僅“三免三減”是不夠的,最好能按15%的比例計征稅收。
環境商會秘書長駱建華說,國家發改委在起草“十二五”產業發展規劃時,環境商會曾建議參照醫院、學校等公用事業的征稅辦法,對污水處理廠、垃圾處理廠免征土地使用稅和房產稅,“這是最實惠的一項政策。剛開始寫進去了,但文件出來后,這條又沒了。”
而對于目前環保產業發展的市場環境,一些企業也頗有微詞。楊彥文告訴記者,盡管有企業找到他們做環保服務,但“總是遮遮掩掩的”。“很少有企業讓我們了解他們的整個生產流程,使用了哪些原料,使用什么樣的處理工藝等等。”楊彥文說,甚至有企業連廠門都不讓他們進,拎來一桶污水讓他們檢測,要他們拿出解決辦法。“我們只能一點點猜。”楊彥文說,如果了解整個工藝過程,處理起來肯定會簡單得多,處理成本也會降低。
浙江沃特水處理設備有限公司總經理徐蔥富對記者說,現在環保設備市場競爭非常激烈,惡性競爭,而地方政府基本上都是最低價招標。“我們那里,很多環保設備企業已經關門或改行了。”徐蔥富說,他們公司就被一些污水處理廠拖欠了很多資金。
江蘇省宜興市目前已擁有1500多家環保企業和300多家配套企業,年銷售總額超過500億元,有4萬多專業人員,以及遍布全國的營銷網,宜興已成為中國最大的環保產業集群。
但宜興市委常委、宜興環保科技工業園管委會主任朱旭峰說,由于市場混亂和低價競爭,經常發現,參與一些工程競標的幾乎都是宜興的企業。眼下,宜興要做的就是促進行業間的整合,通過并購整合,做大宜興環保產業。
中金公司投行部董事總經理吳波介紹,目前環保類上市公司市值占A股總市值的比例不到2%,與其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很不相稱。“未來要繼續支持環保企業上市融資。”吳波說。
“稅收政策對節能環保產業的發展,不光是鼓勵性的,還有懲罰性的。”叢明說,企業污染了環境,就必須要通過稅收政策,讓其承擔一定的代價。他透露,國家稅務總局正研究制定與節能環保相關的消費稅政策,如適當擴大消費稅的征收范圍,將“兩高”(高耗能、高污染)的產品納入消費稅征收范圍,以抑制“兩高”產品的生產和產能。
“環保產業是政策導向型的產業經濟,與政府的政策和推動緊密相關。但是在大力推動環保產業發展的今天,政府必須準確定位,做到既不缺位又不越位。”趙英民認為,作為產業的推動者,政府應該有效刺激產業需求,促進完善產業供給;作為需求方的政府,應該積極履行甲方責任,順應國家環境管理戰略轉型的要求,變購買設備、工程為購買環保服務。
延伸閱讀
- 上一篇:怒江發展需要突破性政策支持 下一篇:今日辟謠(2023年11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