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能過剩有體制機制等深層原因
來源:人民網 |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核心閱讀有效需求不足和產能過剩問題疊加,已經成為影響當前工業經濟平穩運行的突出矛盾。工業產能過剩情況到底有多嚴重?是什么原因導致的?有沒有化解辦法?記者就此獨家專訪了工業和信息化…
核心閱讀
有效需求不足和產能過剩問題疊加,已經成為影響當前工業經濟平穩運行的突出矛盾。工業產能過剩情況到底有多嚴重?是什么原因導致的?有沒有化解辦法?記者就此獨家專訪了工業和信息化部黨組成員、總工程師朱宏任。
產能過剩有多嚴重?
問題在大部分工業行業普遍存在
記者:目前我國工業產能過剩問題有多嚴重?
朱宏任:目前,產能過剩問題在大部分工業行業普遍存在。據有關部門調查,今年上半年工業企業產能利用率不足79%,仍處于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的較低水平。
其中,鋼鐵、電解鋁、水泥、平板玻璃、船舶等行業產能過剩情況尤為突出。2012年底,鋼鐵、電解鋁、水泥、平板玻璃、船舶行業產能利用率分別僅為72%、71.9%、73.7%、73.1%和75%,明顯低于國際通常水平。同時,上述行業還有大量的在建、擬建項目,產能過剩矛盾呈日益加劇之勢。
記者:產能過剩的危害已經顯現了吧?
朱宏任:是的。工業產品供大于求,價格下行壓力不斷加大,企業普遍經營困難,虧損面擴大、效益下滑。2012年,鋼鐵、電解鋁、水泥、平板玻璃行業企業虧損面分別為28.2%、34.9%、27.8%、35.7%;主營業務收入利潤率分別為1.04%、-0.29%、6.63%、0.14%,同比分別降低1.37、3.64、4.68、3.82個百分點。今年上半年,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同比下降2.2%。其中,1至2月份平均下降1.6%,3、4、5三個月分別下降1.9%、2.6%和2.9%,降幅逐月擴大。6月份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同比下降2.7%,連續第三個月環比下降0.6%。
市場經濟條件下,適度的產能過剩有利于發揮競爭機制的作用,然而現階段我國部分行業的產能過剩已經超出正常的市場競爭范圍。這種狀態持續發展下去,將嚴重影響經濟健康發展,還會引發系統性風險。
產能過剩原因何在?
并非完全是市場因素,還有體制機制等深層原因
記者:產能過剩為何愈演愈烈?
朱宏任:造成目前產能過剩的并非完全是市場因素,還有體制機制、管理方式、發展方式等深層次原因。
一是一些領域的體制機制不完善扭曲了投資行為。由于一些要素市場化改革相對滯后,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沒能有效發揮。同時,一些地方通過低地價甚至零地價供地、稅收減免、財政補貼、信貸扶持等方式招商引資,影響了企業的正常投資決策。此外,由于投資約束和責任追究機制不完善,也助長了部分企業的過度投資行為。這些因素共同作用,在一些行業造成的產能無序擴張,是產能過剩問題多年不能解決的根本原因。
二是以集中審批管控競爭行業發展的方式難以抑制產能過剩。由于缺乏對違規審批項目有效的約束和責任追究制度,產能過剩問題沒有得到有效遏制。比如,在電解鋁行業近年來新增的1800萬噸產能中,由國務院相關部門審批的僅80萬噸;在國務院相關部門沒有審批的情況下,違規新增水泥產能8億噸。
三是推動企業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建設滯后。由于對以技術、標準、規范等促進產業自主發展的措施研究不夠,規范市場公平競爭的規則、環境、秩序建立滯后,對已有的措施監督執行也不到位,導致一些達不到環保、能耗、安全等標準的企業以不公平的方式進行市場競爭,加劇了產能過剩矛盾。
四是產業結構不合理導致行業無序競爭。由于經濟高速增長帶來的需求拉動,企業無暇開發新產品、提高產品質量、加強企業管理等,只是在產業鏈的低端產品領域重復建設。同時,產業集中度低,大企業不夠大更不夠強,沒有形成由優強企業主導的產業發展格局,行業發展的協調和自律能力差。
五是經濟周期性波動擴大了產能過剩的影響。一段時期內經濟的快速增長,造成了階段性需求旺盛,造成了一些行業產能迅速擴張。隨著國際市場需求減少和我國經濟增長放緩,產能過剩的矛盾愈加凸顯。
船舶行業就是個典型例子:2007年國際市場需求的高速增長直接推動我國船舶產能在“十一五”期間增長了6倍。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后,訂單直線下滑,我國船舶行業產能過剩問題十分突出。
化解過剩有何手段?
從七方面著手建立化解產能過剩長效機制
記者:那么產能過剩問題有沒有化解辦法?
朱宏任:今后一個時期,工信部將把化解產能過剩矛盾作為產業結構調整的重點,以鋼鐵、電解鋁、水泥、平板玻璃、船舶等行業為突破口。
記者:能透露一下將采取的具體措施嗎?
朱宏任: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要求,我部認真分析了部分行業產能過剩情況和產生產能過剩的原因,研究形成了化解產能過剩矛盾政策措施的思路。
首先,要堅決遏制產能嚴重過剩行業盲目擴張的勢頭。5月10日,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聯合印發通知,要求各地充分認識遏制嚴重過剩產能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嚴禁核準產能嚴重過剩行業新增產能項目,堅決停建產能嚴重過剩行業違規在建項目,并明確要求各地區人民政府對本地遏制產能嚴重過剩行業盲目擴張負總責,切實加強領導嚴格監督檢查。
其次,工信部將積極參加研究制定化解產能過剩矛盾的總體方案,建立長效機制。根據國務院的部署,工信部與發改委正在共同研究制定“化解產能過剩矛盾總體方案”。一是通過挖掘內需市場潛力,改善需求結構,有效釋放內需,消化一批過剩產能。進一步加大技術改造力度,對應用新技術、新工藝進行節能環保改造、生產高附加值產品、有市場需求的項目繼續給予支持。二是通過促進企業兼并重組,整合壓縮一批過剩產能。三是提前完成產能過剩行業“十二五”淘汰落后產能目標任務,鼓勵地方提高標準,落實產能等量減量置換制度,淘汰一批落后產能。四是結合鋼鐵、電解鋁、水泥、平板玻璃、船舶等行業特點分業施策,有針對性地提出化解產能過剩矛盾的具體措施。五是充分發揮規劃、政策、標準的引導和約束作用,嚴格準入條件,加強行業準入管理,健全行業監測體系和產能過剩情況預警制度,加強和完善行業管理。六是通過加強土地、環保、金融、質檢、安全等職能部門協調配合,加大財稅支持力度和落實環保、土地、金融等政策,支持過剩產能退出和產業結構調整。七是通過推動深化投資和財稅等重點領域改革,規范市場秩序,完善市場機制,建立化解產能過剩矛盾長效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