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電數據同步印證中國經濟增長乏力
來源: 中國經濟時報|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日前,國家能源局最新發布的全社會用電量數據顯示,6月,全社會用電量4384億千瓦時,同比增長6.3%。其中,第一產業用電量為99億千瓦時,同比下降7.11%;第二產業用電量3316億千瓦時,同比增長…
日前,國家能源局最新發布的全社會用電量數據顯示,6月,全社會用電量4384億千瓦時,同比增長6.3%。其中,第一產業用電量為99億千瓦時,同比下降7.11%;第二產業用電量3316億千瓦時,同比增長5.73%;第三產業用電量498億千瓦時,同比增長10.53%;城鄉居民生活用電量470億千瓦時,同比增長9.32%。
從用電量結構看,居民用電增速和第三產業用電增速遠遠高于全社會用電量增速,對用電支撐作用較大,但工業用電增長依然乏力。
尤其時下,經濟界更愿意利用“克強指數”(耗電量、鐵路貨運量和貸款發放量)中的用電量來評估中國的經濟增長,認為其更能精確地反映經濟現狀——現代工業生產與能源消耗密切相關。因此,用電量的多少,可以準確反映我國工業生產的活躍度以及工廠的開工率。
記者認為,有必要在這里詳細羅列今年以來的第二產業中工業用電量的具體數據:6月用電量為3263億千瓦時,同比增長5.69%;5月用電量為3223億千瓦時,同比增長4.7%;4月用電量為3083億千瓦時,同比增長7.7%;3月用電量為3117億千瓦時,同比增長3.2%;2月用電量為2213億千瓦時,同比增長-17.0%;1月用電量為3205億千瓦時。
第二產業用電量是帶動全社會用電量增長的最大動力,其貢獻率可以達到75%左右,其中,化工、建材、鋼鐵冶煉、有色金屬冶煉四大重點行業的電力消費更大,但受經濟形勢影響,這幾大行業下降幅度較大,從而影響了整體工業的電力消耗。
與此對應的是,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3月—6月的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依次為8.9%、9.2%、9.3%、8.8%。這表明,中國的經濟增速放緩比想象中嚴重。目前,經濟下行是國內、國際若干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從國內看,我國經濟在經過長期高速增長后已經到達一個轉折點,經濟潛在增長率已經下降,目前也正處于經濟周期的下行階段。國家統計局的數據也同步印證了以上結論,第一季度GDP增速為7.7%,而上半年GDP增速下滑為7.6%。按照英國經濟學界的解讀,“克強經濟學”中的三個關鍵詞——不刺激、去金融杠桿和結構調整,肯定會對目前中國經濟增長具有某種抑制性影響。
雖然國家能源局的統計快報并沒有顯示各省份的用電量情況,但記者了解到,各省目前的做法很矛盾。在經濟增速下滑,電力能源需求降低時,不少地方提出了確保能源產業平穩較快增長、加快市場促銷的想法。
如果推高經濟增速,節能考核指標又完不成,國家“十二五”規劃提出單位GDP能耗下降16%,對應的GDP增速是8%左右,全國能源消費總量是40億噸標準煤,即使考慮可再生能源不計考核,最后總量也就是43億噸標準煤,但是,各地規劃的經濟增速對應的能源總量,已經達到50億噸標準煤。
應該看到,我國正面臨經濟增長動力切換的重要關口。從中央基調也可以看出,為實現中國經濟的中長期可持續發展,努力將經濟增長動力從原來粗放型的投資驅動轉向依靠全要素生產率的提升。而業界的共識是:進一步推動政府效率提升與經濟市場化改革是經濟增長的基礎,對于能源工業而言,更要抓住轉型升級的歷史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