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企低效”亟須體制改革
來源: 中國經濟時報|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總額高達4萬億元的巨額投資,曾經讓國企在應對百年不遇的金融危機中交出一份靚麗的成績單,然而隨著“4萬億經濟刺激措施”逐步退出,國企問題又開始暴露出來。根據此前公布的國內上市公司201…
總額高達4萬億元的巨額投資,曾經讓國企在應對百年不遇的金融危機中交出一份靚麗的成績單,然而隨著“4萬億經濟刺激措施”逐步退出,國企問題又開始暴露出來。根據此前公布的國內上市公司2012年度財務報告顯示,國企成為虧損大戶,前十大“虧損王”竟然均被國企包攬。這不得不令國人對國企的效率問題產生質疑。
中國經濟時報記者在調研中發現,國企還不能說具有完全獨立的市場主體地位,在決定員工去留、高管薪酬及重大人事安排等方面還受到體制的制約。
國企是否低效
無論國企、民企,效益有好有壞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去年以來的情況看起來卻有些特殊。相關機構根據公開財務報告統計顯示,滬深兩市最大“敗家子”榜單中,國企包攬前十。這十大巨虧企業2012年度合計虧損金額高達近500億元,中遠居首,中鋁、中冶隨后,鞍鋼、馬鋼、山東鋼鐵、安陽鋼鐵、華菱鋼鐵等5大鋼鐵公司全部入圍。
一些專家將2012年前述大型國企虧損歸咎于多種原因,其中“成本上升”和“價格機制不完善”排在最重要的位置:由于能源、原材料(行情專區)價格上漲過猛,產品成本上升較快使企業承擔著巨大的壓力;由于部分資源性產品和公共產品價格政府控制較多,未形成市場化的價格調節機制,導致與之相關的行業利潤大幅波動。很少有人將這些國企巨虧歸咎于體制機制的問題和企業自身經營管理不善。
實際上,認為我國國企效率低下的觀點并不僅僅來自于國內,2012年2月,世界銀行(行情專區)推出的《2030的中國:建設現代、和諧、有創造力的社會》的研究報告開篇便做出結論——國有企業效率遠低于包括私營企業在內的非國有企業。
但是針對上述觀點,有人認為,“國有經濟效率低下”是違背事實的!皣蟮托д摗币不煜私洕省⒔洕б媾c利潤,單純用利潤衡量經濟效率或效益,過于狹窄。
“觀察國有企業的效率,不能僅觀察國有企業產值大小、獲利多少,更重要的是觀察它作為國民經濟的主導和支柱在整個國民經濟中所發揮的作用,觀察它對國民經濟長遠發展的延伸效率,即觀察它的總投入產出比!庇袑<以诮邮鼙緢笥浾卟稍L時說。
該專家說,從宏觀效益考察,社會主義公有制是產生社會經濟效益的前提和基礎,具有科學配置資源、調節總供求關系、社會誠信和社會責任等經濟效益;從微觀效益考察,國企具有“四高”,即投資產出率高、勞動生產率高、剩余產品率高、大型國企整體利潤率高的特點,總體微觀效益高。
體制弊端亟待改革
縱觀2012年出現巨虧的國企,以航運、有色、鋼鐵等企業為主,這些行業受全球金融危機及宏觀經濟波動影響比較大,這些行業整體都不景氣。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些國企出現巨額虧損,似乎與企業自身關系不大。
不過,天強管理顧問總經理祝波善指出,許多大型國企的虧損是不可忽視行業性問題,但不少國企虧損數額及利潤降幅大于同行業的民企同樣值得關注。即便在鋼鐵全行業低迷的情況下,民營鋼鐵普遍好于國營鋼鐵就是這樣的例子。
在祝波善看來,這些國企巨虧的原因主要在于不少企業內部的管理體制依然是半官僚化的弊端,過去在經濟形勢較好時,輕易靠政策和資源賺到了錢,但是,這種內部管理體制在外界環境發生變化時,顯然極度不適應。
中國經濟時報記者在調研中也發現,國企在決定員工去留、高管薪酬及重大人事安排等方面還受到體制的制約,主要表現在“人員能進不能出”,高管薪酬還無法完全與市場接軌,企業領導人很多都是政府任命,一定程度和范圍內,包括在人事、產品(主要是水、電、油、氣等產品)定價、不屬于主業的投資等方面都沒有完全的自主決定權,還不能說是真正意義上的市場主體。
當市場不好時,民企可以通過裁員、停產、及時調整政策度過危機,而國企在這方面就不如民企靈活。本報記者在深入部分國企調研時還發現,有的國企本來歷史包袱就較重,加上存在嚴重的體制機制弊端,員工工資水平也比民企高,種種因素導致單位產品綜合(行情專區)成本遠高于民企,在這種情況下,一旦市場下滑想不出現虧損都很難。
有國企負責人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坦言,要解決涉及體制的問題,國企自身基本無能為力,這也是國企進一步深化改革艱難的原因。
延伸閱讀
- 上一篇:IFRS并非金融危機“元兇” 下一篇:今日辟謠(2023年11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