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促蘇中崛起:融入長三角核心區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6月3日,江蘇省委省政府在揚州召開蘇中發展工作會議,就新一輪蘇中地區特色發展和沿江地區轉型升級進行了部署。“蘇中”由南通、揚州和泰州三城市組成,這一區域概念是江蘇制定“十五”規劃時…
6月3日,江蘇省委省政府在揚州召開蘇中發展工作會議,就新一輪蘇中地區特色發展和沿江地區轉型升級進行了部署。
“蘇中”由南通、揚州和泰州三城市組成,這一區域概念是江蘇制定“十五”規劃時,考慮到全省自南向北區域經濟不平衡,而由“大蘇北”中劃出,進行重新定位。2012年蘇中地區實現GDP10193.54億元,占全省經濟總量比重為18.85%。
蘇中三城市均位于長江江蘇段北岸,依長江流向而依次接壤。2003年江蘇出臺第一輪沿江發展規劃,但10年來三市經濟總量占比全省無明顯變化,只提高了0.6個百分點。而城鎮化水平則落后全省約4個百分點。
在過去的幾年當中,江蘇利用國家級戰略沿海大開發拉動蘇北5城市的“振興”,并出臺了“一對一”的針對性扶持政策;而蘇南五城市則借助剛剛獲批的現代化示范區,向更高水平小康和基本現代化邁進。
對于蘇中的整體定位,江蘇省委書記羅志軍在會上表示,向南向東,要更好融合進入上海、蘇南的長三角核心區;向北則要做好與蘇北腹地的對接,作為一個傳導紐帶,起到承南接北的區域協調發展作用。
本次會議下發了《推進蘇中特色發展融合發展提高整體發展水平意見(征求意見稿)》和《沿江地區轉型發展五年推進計劃(征求意見稿)》。對于“特色發展”,江蘇省委提出,蘇中地區要向“改革”要紅利。
借力長江
借助長江,利用好長江航道,是為蘇中三市發展的“主引擎”。
目前蘇中地區的基礎交通設施建設已基本完成,三個城市與蘇南都隔江建設了跨長江大橋,沿長江縣(區、市)亦都具備了港口。按照江蘇目前的規劃,其下一步在“綜合(行情專區)提升、適度超前”的前提下,交通上主要有兩大戰略:鐵路網線和長江航道。
省長李學勇在會上表示,在討論初稿時,曾因為是鐵路和航道哪個在前而“糾結”,但總體而言,發揮好長江航道對全省的影響更為深遠。
江蘇經濟發展中的一大獨特優勢即是內河航運和長江大海的對接,由于水運成本僅為陸運的1/7,極大降低了商品的運輸成本。
當前的一個現實是,鐵路網線建設,適逢鐵道部改革,與國家層級的對接仍需要磨合,且用地協調較難。而長江江蘇段岸線南京以下-12.5米(南京上游即安徽)航道拓深工程正在建設,此舉有利于增強蘇中江海聯運的能力,對蘇南地區亦有重要提升。
此外,南水北調、淮河入江、防洪工程等重要水利設施在蘇中沿江地區扮演著重要角色。故而,長江航道的建設對江蘇全省而言,其空間效應更為顯著。
如何更加發揮好長江優勢?“蘇中地區在轉型升級中,可以思考下怎樣利用長江上游城市資源”,省長李學勇在會上表示。
不過江蘇高層亦有一個擔憂,即目前蘇中園區和產業建設發展已處于一個相對較高水平,低水平重復生產已基本擺脫,但如何防止“高水平重復建設”正是當下迫切需要“解套”關鍵所在。
“特色”發展
盡管處于“蘇中”同一區域,但近10年來除南通(2012年經濟總量4558億元)外,揚州和泰州仍在3000億元以下(2012年分別為2933億元、2701億元),兩市經濟總量發展未有較大突破。
羅志軍在會上著重強調,蘇中在下一步的發展中不能慣性依賴走“老路”,不能自我封閉走“窄路”,更不能急于求成抄“近路”。
“所以對于蘇中地區而言,‘蘇中崛起’的新內涵,就是要從過去蘇南發展模式中走出來,探索一條新路子”,江蘇省社科聯黨組書記、研究員張灝瀚對本報分析,“比如揚州,因為其特定歷史文化和自然稟賦,就不可能利用傳統老路做大做強。”
羅志軍在會上也指出,蘇中開放型經濟不能簡單復制蘇南以前的出口導向型模式,以此強調下一步發展和轉型中的質與量。
據悉,蘇中三市的泰州,將深化轉型升級綜合配套改革試點,其醫藥(行情專區)城要成為轉型升級中的重中之重;南通,則是創建陸海統籌發展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塑造長三角北翼經濟中心;揚州,是為跨江融合發展綜合改革試點,順應已有一定基礎的寧鎮揚同城化策略。
對三市的綜改試點,江蘇省均制定出臺了針對性和普惠性政策。
由于沿長江生態保護和恢復的重要性,以及沿江土地開發和岸線開發逼近國際警戒紅線,這導致江蘇已經開始針對長江沿線過重的產業結構進行調整,這就意味著三市的經濟成長將走向穩健。
本報記者獨家獲悉,江蘇正對生態轉移支付策略進行調研,以此促進全省的區域更協調發展,逐漸改變唯GDP獨大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