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再祭經濟新政:19個壟斷領域向民資開放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民營經濟發展太慢,已逐漸成復興大武漢的瓶頸。去年武漢市GDP在全國副省級城市中排第四,居中部龍頭地位,但民營經濟發展水平一直不具優勢。近日,武漢再次出臺系列鼓勵民營經濟發展的政策,…
民營經濟發展太慢,已逐漸成復興大武漢的瓶頸。去年武漢市GDP在全國副省級城市中排第四,居中部龍頭地位,但民營經濟發展水平一直不具優勢。
近日,武漢再次出臺系列鼓勵民營經濟發展的政策,在去年8月,該市已頒布了一系列支持民企的文件。
此次新政包括“民間投資48條”、“全民創業20條”、“新56條實施細則”,鼓勵交通、能源等19個領域向民間資本開放,明確“非禁即入”和“公平待遇”的準則。
力爭民營比重達到50%
去年8月份,武漢市在4天內,先后推出“十三條”和“新五十六條”,為民營經濟發展下“猛藥”。
為制定系列政策,武漢市相關部門曾走訪武漢千家企業,考察10多個城市,修訂10多稿。借鑒東三省、環渤海、長三角、珠三角,以及長沙、成都、重慶等地的相關政策。
半年過后,武漢市政府再度出臺支持民企的政策,包括《進一步鼓勵和引導民間投資健康發展的實施意見》、《關于進一步深化全民創業工作的意見》、《進一步鼓勵和支持民營經濟發展意見的實施導則》。
新政詳列鼓勵和引導民間投資的19個領域。其中包括交通基建、能源、國土資源等壟斷領域。在財政支持方面,武漢市提出財政統籌安排每年不少于10億元,用于支持民營經濟,同時建立財政專項資金增長機制,自2013年起,市中小企業(民營經濟)發展專項資金每年新增3000萬元。
在新政發布的會議上,武漢市委書記阮成發,面對百余名創業者和民營企業家代表表態:在思想上,把民營經濟“放在心中”;在行動上,把民營經濟“抓在手上”;在制度上,要一視同仁。
按照此次會議提出的目標,即到2016年,武漢市民營企業總數達到20萬戶;民間投資占全市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達到50%;力爭民營經濟增加值年均增長20%以上,占全市GDP的比重達到50%以上。
“民企發展太慢”
2012年,武漢市民營經濟生產總值為3301.09億元,同比增長11.5%,占GDP的比重為41.2%,僅比去年同期提升0.1%。同時,武漢市民間投資2582.2億元,增長29.4%,占比51.3%。
“相比之下,我們的民企發展太慢。”武漢市市長唐良智坦承。去年長沙民營經濟占GDP的比重達到61.2%,成都達58.3%,寧波更是達到80%以上。2011年,全國民營企業500強中,長沙的三一重工營業收入位列17位,而武漢市最大的民營企業九州通醫藥集團僅排第70位。
武漢市漢陽區一家不愿透露姓名的電子商務公司總經理表示,目前對相關政策“禮包”感受并不深,近年在行政審批等政府服務方面,相對更方便;但稅收壓力反而有增加。“我們都盡量處隱身狀態,減少跟政府打交道。”他總結說。
湖北省統計局副局長葉青認為,此番政策和細則是經過推算和大量調研所作出的,其中減稅、補貼獎勵及擴大民企投資領域力度較大,但一些政策還可繼續細化。
長沙關于民營企業的政策創新推行很早,在2000年就提出科技下海,讓教授、科研人員投入創業,以公司的方式來經營,隆平高科(行情股吧買賣點)順勢發展起來,一批在國內有影響的企業產生。
葉青認為,武漢在短期內很難縮小和長沙的差距。
他建議,武漢也應學習長沙的經驗,鼓勵高科技科研領域成果轉化為生產力,其次,應鼓勵民營企業中的大型企業發展,對進入國家民企500強的企業實施獎勵。
葉青稱,政府要清晰地認識國企和民企的關系,轉變只靠國企的觀念,營造良好投資環境。
延伸閱讀
- 上一篇:廣東中山將適時出臺穩房價措施 下一篇:今日辟謠(2023年11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