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衡經濟增長與結構調整考驗新政府
來源:中國經濟時報 |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3月27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確定今年政府重點工作的部門分工。會議內容根據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政府工作報告和國務院第一次全體會議要求,會議確定了今年政府6個…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3月27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確定今年政府重點工作的部門分工。
會議內容
根據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政府工作報告和國務院第一次全體會議要求,會議確定了今年政府6個方面及相關部分共48項重點工作。
會議指出,當前國內外環境中不確定、不穩定因素較多,各部門、各單位都要加強對國內外經濟形勢的跟蹤監測和深入分析,把穩增長、控通脹、防風險和推動經濟轉型結合起來,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保持物價總水平基本穩定。要進一步增強農村發展活力,努力實現全年農業好收成。廣泛征求各方意見,抓緊制定城鎮化中長期發展規劃,完善配套政策措施。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分行業提出化解產能過剩矛盾的具體辦法,責任落實到相關部門。要積極推進重要領域改革,力爭有實質性進展。財稅改革要拿出方案,循序推進。金融改革要在推動利率和匯率市場化、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方面推出新的舉措。價格改革要重點推進完善資源性產品價格形成機制。努力培育對外開放新優勢,開拓新局面。
會議解讀
應對產能過剩
針對此次會議在經濟工作方面所作的部署,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研究室主任張俊偉研究員3月27日晚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一脈相承地將經濟運行總方針確定下來,當下的任務是如何將經濟工作落到實處。
從會議精神來看,張俊偉認為,會議所提出的要“把穩增長、控通脹、防風險和推動經濟轉型結合起來,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保持物價總水平基本穩定”等要求,實際上突出強調了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是保持經濟總量基本平衡,二是更要注重經濟結構調整。而實現經濟總量平衡和促進經濟結構調整是當前經濟運行中交織在一起的兩個矛盾體。
張俊偉認為,當前結構性問題的集中表現便是產能過剩,他認為其中包括兩個方面的原因:
一是我國經濟運行周期仍處于下降階段,而產能過剩是其自然的表現,市場經濟的常態就是市場選擇,而在經濟下行階段,這個問題會更突出。
二是原有經濟運行機制內在矛盾凸顯導致的投資過剩。比如傳統的支柱產業,像冶金、建材和水泥等行業大規模的產能過剩,同時我們正在培育的新型經濟增長點也存在產能過剩的現象。
“這種情況下,一方面我們需要穩定的經濟運行維持總量平衡,總需求和總供給的平衡能為結構調整創造好的外部環境,同時又要高度重視產能過剩問題,要強調通過產業政策和中長期規劃來積極疏導過剩的產能,而不是僅通過短期的、人為因素的干預來拉升總需求,實現短期的平衡,而那樣的結果也只能是產生新一輪的投資過剩。”張俊偉說。
針對當前產能過剩等問題,會議指出,應分行業找出化解產能過剩矛盾的具體辦法,即要求相關部門要根據不同行業存在的不同問題,分門別類地采取更有針對性的措施來逐步化解。
穩增長的同時控通脹
“我們在應對危機過程中出臺了一些政策,但操作中曾帶來一些問題,并導致了通脹的壓力,而為了緩解通脹壓力,又很快調整為相對緊縮的貨幣政策。但從總的經濟周期來看,我國經濟增長仍處于低谷階段,仍要使用擴張性財政政策來支撐。”張俊偉認為,我們一要通過財政政策來刺激經濟增長,同時也要用緊縮的貨幣政策來控制物價,通過這兩種政策的搭配從而使經濟形成良好的發展態勢。
在財稅改革方面,會議明確要求相關部門要在今年拿出具體方案,作為新一輪改革的突破口。新任財政部部長樓繼偉在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13年年會上表示,“財稅體制改革的目標不僅是建立穩定強大的國家財政,而且還要支撐包容性增長。”
延伸閱讀
- 上一篇:批量集中采購擴大推廣勢在必行 下一篇:今日辟謠(2023年11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