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回購成貨幣投放主渠道
來源:中國經濟時報|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日前央行公布的數據顯示,10月份中國金融機構全口徑外匯占款新增216億元,盡管是連續第二個月正增長,但環比9月份的1307億元大幅減少。而央行資產負債表里面,10月外匯資產增加僅為10.84億元…
日前央行公布的數據顯示,10月份中國金融機構全口徑外匯占款新增216億元,盡管是連續第二個月正增長,但環比9月份的1307億元大幅減少。而央行資產負債表里面,10月外匯資產增加僅為10.84億元。
相比前幾年每月新增外匯占款兩三千億元,今年央行新增外匯占款大幅縮水,甚至經常出現負增長。作為基礎貨幣投放主渠道的外匯占款或已結束高增長。央行自今年6月份以來持續通過逆回購投放資金,調節市場流動性。
專家表示,央行減少干預和外匯收入滯留境外是外匯占款增量縮水的主要原因。央行貨幣投放機制已由主要依靠外匯占款轉換為通過逆回購微調流動性。
央行減少干預致外匯占款縮水
11月28日央行資產負債表數據顯示,截至10月末,央行外匯資產共計235307.85億元,較9月末增加10.84億元。而日前央行公布的數據顯示,10月份中國金融機構全口徑外匯占款增量為216億元。9月末,中國金融機構全口徑外匯占款增加1307億元,為今年來的次高水平,但央行外匯資產僅僅增加了20.38億元,占全口徑外匯占款的比例不到2%。
近年來,外匯占款已經成為央行投放貨幣的主要渠道,一直呈現快速增長的勢頭。據本報記者初步統計,2007年至2011年,央行外匯占款的年新增量均在25000億元至35000億元。但今年以來央行外匯占款的增量只有2900多億元,只有過去年份的十分之一左右。
9月和10月份中國外貿數據有所好轉,貿易順差分別為277億美元和320億美元。但外匯占款增加較少,這表明央行并沒有大幅購匯投放基礎貨幣。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范建軍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新增外匯占款減少主要是由于央行不愿意結匯,不再干預外匯市場,讓市場形成利率或者讓人民幣升值來緩解貿易順差問題。
“近期央行在即期外匯市場和現匯市場上的干預都減少了,讓市場來發現價格。最近人民幣漲停了很多天,但央行入場干預是很少的。”平安證券固定收益部副總經理石磊也對本報記者分析,全口徑外匯占款和央行外匯資產增量的差額,主要是央行干預力度明顯下降造成的。
石磊認為,近期貿易順差和FDI總和持續大于銀行代客結售匯的順差,這是外匯收入滯留境外,不流入境內造成的。“還是存在人民幣貶值預期,再加上銀行降低了外匯存款的利率,大家不愿意把外匯匯進來。”他說。
逆回購微調流動性
外匯占款縮水減少了貨幣投放,會否導致流動性市場緊張?
貨幣投放渠道還包括降存準和逆回購等方式,但是降準預期遲遲沒有兌現。范建軍表示,相對于降準的大力度動作和信號強烈的貨幣政策工具,逆回購顯得更加靈活和有針對性。“降存準操作不方便,降0.5個百分點,馬上需要對沖,也會打亂政策基調。而逆回購一次幾百億,可以更有針對性慢慢調節。”他說。
“逆回購是一個微調的工具,屬于邊際調節,不具備大幅投放貨幣的功能。它主要滿足季節性的資金需求,它的利率比量更能體現央行貨幣政策方向。從中長期來看,投放貨幣還是需要降存準,但現在降準的機會在減少,因為宏觀經濟在企穩,暫時只能靠逆回購。”石磊分析說。
11月29日,央行通過公開市場逆回購給市場投放流動性790億元,其中7天期逆回購290億元,14天期逆回購500億元,中標利率均與此前持平。加上本周二的1350億元,本周央行在公開市場逆回購2140億元。據統計,由于本周公開市場到期逆回購為2690億元,到期央票150億元,所以央行本周在公開市場凈回籠資金400億元。
盡管公開市場上連續四周凈回籠資金,但從目前的利率和量上看,市場流動性比較寬松。石磊告訴本報記者,逆回購利率最近一直沒變,銀行間市場7天回購利率也穩定在3.3%左右。
據本報記者統計,自6月26日重啟逆回購以來,今年央行在公開市場上開展逆回購的總量已經達到47230億元,并在10月30日創下單日交易規模3950億元的歷史記錄。
延伸閱讀
- 上一篇:11月CPI增速或升至2%附近 下一篇:今日辟謠(2023年11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