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制造”到“中國品牌”為何那么難?
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盡管知道來參加這樣的會議獲益有限,但TCL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高級經理吳曉平還是來了。來聽一聽也沒有壞處。他說。和其他400余位企業界人士一樣,吳曉平9月中旬參加了由工信部、廣東省政府舉辦…
盡管知道來參加這樣的會議獲益有限,但TCL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高級經理吳曉平還是來了。“來聽一聽也沒有壞處。”他說。
和其他400余位企業界人士一樣,吳曉平9月中旬參加了由工信部、廣東省政府舉辦的“打造廣東優質制造活動”。
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采訪時,吳曉平說,“廣東制造”發展了三十年之后,眼下,產品的利潤正在被市場一刀一刀地不斷削減,每況愈下。因為中國很多品牌在世界上難以得到認可,致命的是,甚至在中國亦是如此。
喚醒品牌意識
“今年以來我省經濟運行下行壓力加大,在這種情況下,利用經濟總體波動和市場爆破機制,加快質量品牌建設,推動廣東優質制造商群體,對于提升廣東制造的質量和品牌榮譽度,提高國內外市場的競爭力,促進轉型升級有重大意義。”廣東省經濟和信息化委書記賴天生在上述活動上如此說。
今年1至6月,廣東全省工業經濟在歷史低位運行,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剛剛超過一萬億元,同比增長7%,增速比全國平均低了3.5個百分點。
廣州一家照明公司的董事長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說,一直以來公司強調的都是做加工市場,而對于做品牌,總是覺得遙不可及,而且沒有必要。
在他看來,廣東之所以舉行這樣的活動,意圖是喚起這些加工企業培養一直被他們忽視的品牌意識。
工信部總經濟師周子學說,根據美國經濟咨詢公司發布的數據,2010年中國制造業產出占世界的比重為19.8%,并使中國首次成為世界制造業的第一大國。“但中國并不是工業強國,在質量品牌方面不理想,以低技術含量為主要特征。”
周子學解釋說,從中國目前的消費市場來看,一方面外需下滑、內需疲軟、產能過剩、部分積壓;另一方面,近年來中國成千萬的游客到歐美采購高達數百億產品,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在不少消費者心中,中國產品品牌趕不上國外同類型產品。
中國制造業的比較優勢在哪里?中山大學信息經濟與政策研究中心主任謝康突然向在座的400余位企業經營者們提問。回答他的是一片沉寂。謝康說:“在中國做品牌的廠商和企業,賺錢的能力往往還比不上做代工的……這個跟全世界是反過來的。”
優質和誠信
中國的加工企業正在為其素來對品牌的輕視而付出代價。吳曉平說,由于沒有品牌和完整的產業鏈,這些加工企業在國外市場的利潤薄得可憐。而且由于產業鏈的斷裂而受制于國外市場,以至于價格常常出現波動。
在吳曉平的印象中,能夠得到世界承認的中國品牌可謂屈指可數。“華為做得還不錯。”他掰著手指說,“中國有影響力的品牌太少了。”
總結西方工業強國的經驗之后,周子學稱,大量培育優質企業,是加快實體經濟發展的必由之路。
中國近年來日益意識到做品牌的重要性。周子學舉例說,2010年廣東開展的綠色家電制造質量提升示范項目安排了9000多萬元,支持了63個家電新產品和新技術開發項目,幫助家電企業發展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增強國際競爭力。
不過,在廣東一家知名企業的經理看來,如何做好品牌,除了質量要得到保證之外,最重要的是要有大量資源的支持。“政府應當把有限的資源集中在有競爭力的企業身上”。
依舊低迷的宏觀經濟,使得在座的企業家們惴惴不安。“韓國的企業也是全球化的運作,他們做得那么好,我們為什么不能?”一位企業家這樣反問本報記者。
“廣東的優質制造商也有無奈的時候,雖然我們能夠生產出優質的產品,但是我們的價值是否能得到真正的認同呢?”環球市場集團總經理胡偉權說,優質和誠信對企業來說才是最關鍵的。
此外,胡偉權認為,廣東也有不少優質的制造企業,但是缺乏中介服務機構的推廣。
工信部科技司一位官員向本報表示,產業的轉型升級,質量、品牌是其中之一,主體在企業,還要發揮中介服務機構的作用和全社會的參與,光靠政府的推動是不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