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的真正挑戰是經濟增長乏力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據報道,英國政府本周初分析指出,希臘最快于下月20日宣告破產。目前,面臨重大政策難題的世界經濟在2012年進一步呈現出分化和割裂的趨勢。現在,最大的沖擊正來自歐洲。它是世界經濟中最為薄…
據報道,英國政府本周初分析指出,希臘最快于下月20日宣告破產。
目前,面臨重大政策難題的世界經濟在2012年進一步呈現出分化和割裂的趨勢。現在,最大的沖擊正來自歐洲。它是世界經濟中最為薄弱的一環。去年,局勢已經要求歐洲政治家們要迅速采取全面措施,以搶在問題惡化前行動。然而,他們動作遲緩、應對不力,而且通常只會在問題出現后才會采取行動。更糟的是,他們將重點放在錯誤的問題——過高的債務上,但歐洲的真正挑戰是經濟增長乏力。
歐洲領導人在近期召開的第19次峰會上最終取得了一些進展,但尚不足以結束經濟衰退和應對歐元區的核心深層次問題。但他們的行動還導致歐洲中央銀行(ECB)將利率降到史上最低的0.75%。未來數月,歐洲各國政府可能需要重新采取非常規政策,例如ECB買進債券并向各銀行提供低息長期貸款。
西方經濟體在痛苦調整的道路上可能只走了一半路程。截至2011年末,發達經濟體的政府總負債水平從危機前已經很高的平均占GDP總量的74%進一步增至105%。但導致政府負債飆升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增長和需求極為疲軟,因為民眾和公司不斷償還債務并大舉減債。
在努力防止經濟蕭條和金融崩潰時,全球央行的資產負債表均在膨脹——從中國和日本到歐洲、英國和美國。這些央行的總資產目前高達18萬億美元,約占全球GDP總量的30%。該比例比十年前翻了一番。此外,許多國家的政策利率低于通脹率,抑制了儲蓄并鼓勵投機行為。寬松的貨幣狀況表明各國央行已成為世界經濟的緩沖器。
這對新興經濟體而言尤具挑戰性,因為正是這些國家不得不應對西方國家低利率造成的附帶影響。資本將涌入這些經濟體以期獲得更高收益,而此時這些經濟體中有一些面臨著諸多國內問題。盡管西方正處在輕度蕭條期,但近年來經濟穩步增長的新興經濟體正處于發展周期的更高階段,在過去,這有可能導致貿易或通脹問題。因此如果新興經濟體遇挫,也沒有人會對此感到驚訝,畢竟經濟周期是客觀存在的。趨勢是上升,但前進道路上會遇到很多挫折。事實就是如此。
在這一全球環境下,切莫忽視諸多關鍵因素。首先,依然存在重大風險,因此不排除2013年會爆發“完美風暴”。其次,西方經濟體依然難以解決過去遺留的過剩狀況,而且歐洲遲緩且有時僵化的政治流程對于解決這些挑戰幾乎沒有助益。之后便是新興國家,他們無法在其他地區出現危機時獨善其身,但卻具備更好的應對能力。然而,盡管長期前景樂觀,但前進道路依然曲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