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競爭力缺失 小微企業切膚之痛
來源:中國經濟時報|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雖然廣東新塘是中國牛仔服裝最大的生產基地,但卻沒有幾個企業有自己的品牌,95%的工廠都是貼牌生產。新塘牛仔業主們這樣告訴中國經濟時報記者:新塘最大的弊端就是沒有自己的技術和品牌。事…
雖然廣東新塘是中國牛仔服裝最大的生產基地,但卻沒有幾個企業有自己的品牌,95%的工廠都是貼牌生產。
新塘牛仔業主們這樣告訴中國經濟時報記者:“新塘最大的弊端就是沒有自己的技術和品牌。”事實上,這也是當前國內無數小微企業共同的短板。
中國經濟時報社調查組5月底6月初在全國6省16市的調查結果顯示,技術水平低、抗風險能力差,在當前經濟低迷的大環境下,小微企業因此最先陷入生存困境。正因如此,生存倒逼小微企業增強核心競爭力、加快產品結構轉型升級。
缺乏核心競爭力
“當前,對于小微企業來說最缺的不是錢,而是能賴以生存的核心技術。”湖北商會東莞分會副秘書長、東莞市偉燕鞋村有限公司總經理劉偉對本報記者說,沒有自己的核心技術,就無法與市場競爭,又談何打造自己的品牌,“永遠只能跟在別人后面跑”。
模仿,一直是很多傳統生產型小微企業身上摘不掉的標牌。
“別人投資幾千萬,培育品牌,研發設計出新的板式,一上市立刻就被仿制了。”5月28日下午,和順洗水廠廠長劉劍勇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中國服裝行業絕大部分都在模仿,國內模仿國外,小品牌模仿大品牌。以牛仔洗水工藝為例,很多年前模仿歐美風格,后來又模仿日韓,現在又有些回歸歐美。
“我們目前的外銷單子,有的是客戶直接給樣板,有的工廠會根據客戶的要求再做些細節設計。”劉劍勇說,過去牛仔沒那么多花樣,板式比較簡單,整個洗水廠兩套機組就能完成,現在不行了,有洗白、壓皺、磨爛等各種各樣的板式要求。由于設備和化工原材料跟不上,一樣的板式,國內的產品還是沒有國外好。“主要就是因為國外技術好。”
本報記者在廣東中山采訪時了解到,燈飾行業更容易被模仿。一些廠子派人經常到各地去轉,看到新穎、好看的燈樣,回去馬上就能自己模仿打樣。
“花大力氣開發新產品,只要一上市銷售,馬上就會出現很多同類產品,但價格卻低得多。”江門市博新燈飾有限公司總經理余能武告訴記者,在這樣的市場競爭下,只有大品牌才敢、也有能力研發新產品。
沈陽圣普防火材料有限公司總經理郭海鷹告訴記者,“小微企業必須要有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做自己的品牌,這樣在市場上才會有更多的話語權,沒有技術就只能被動跟著市場走。”
記者采訪中發現,大部分傳統生產型小微企業幾乎沒有核心技術,有的是完全模仿市場,市場流行什么跟著模仿什么;有的則在客戶要求的基礎上做一定開發設計,但研發能力較低,只是下游產品中的“半研發”,不具備市場競爭力。
以服裝、鞋、帽等制造業為例,很多外銷或與國內大品牌合作的小微企業,合作模式大多都是客戶提供思路和板樣,企業再根據客戶要求做一些精細化設計,設計要求并不高。
“這樣的合作利潤會比純加工高一些,但也不會高太多。”廣東省鵬鑫服飾有限公司總經理晏志輝說,如果不按客戶要求,自己設計產品面對市場,可能根本賣不出去。“因為不能引導市場消費。”
湖南省中小企業局局長黃東紅5月29日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介紹,湖南的小微企業發展呈橄欖形,是兩頭小、中間大。一頭是為大企業搞配套的,一頭是有品牌、有技術、有專利、有市場,這兩塊加起來約占30%左右,這部分企業生存狀況還不錯。剩下中間的70%,基本上都是傳統產業,處于產業鏈的低端,附加值低,利潤薄,自主創新能力弱,很容易受到市場的影響。所以,面臨轉型升級的壓力也最大。
保護知識產權意識淡漠
采訪中,不少企業主告訴記者,別看各個小微企業規模小,其實很多大品牌的產品其實都出自于這些工廠,這說明產品質量、生產能力沒問題,但為什么卻形不成自己的核心競爭力?
江門市一位摩托車貿易商的一番話回答了這個問題,“小企業一方面受自身實力限制,資金、市場以及人才等各方面都有所欠缺。但最關鍵的是,很多小企業的發展理念有問題,從開始成立時就只想著替別人加工或模仿市場,很少有企業注重自己開發,積累自己的技術和品牌。”
小微企業已經走到了一個拐點。中國經濟時報對6省16市的113家小微企業主調查發現,小微企業除了“三高”即勞動力成本高、原材料等成本高、稅負高和“兩難”即融資難和扶持政策落實難這些現實難題外,不少小微企業沒有品牌,產品技術含量不高,附加值低,市場容量有限等自身不足已經迫使小微企業不得不轉型升級、提高核心競爭力。
“我們也想轉型,自己做品牌、自己研發設計、自己生產,增加產品附加值,只有這樣才有競爭力,也才能適應以后的市場需求。”5月28日,廣州市煥燃紡織服裝實業有限公司總經理蔡昌對此深有感觸。蔡昌很多年前就在新塘從事牛仔生產,一直是貼牌生產,但五六年前,因為一個大客戶跑單,損失慘重,一度關門。后來又在家里的支持下重新起步,一步步積累,如今工廠有400多人,年營業額近億元。
蔡昌告訴記者,現在市場不景氣,訂單減少,需要企業自己走出去找市場、做品牌、做研發。“我們現在有了自己的品牌和設計,打算再投資三、四百萬,先做電子商務銷售,等打出一定品牌知名度,形成自己的設計風格以后,再做實體服裝店。”蔡昌說,要想發展壯大,企業自身首先要有核心競爭力。
但是,蔡昌也提出一個企業共同關注的焦點問題:中國知識產權保護太薄弱。
“做內銷有時候很頭痛,不要說品牌,但凡是做得好一點的企業,剛把設計搞出來,等它上市后,別人拿出來的產品跟你辛苦研發的幾乎一模一樣,只是稍微改動了一下。”提到這個問題,廣州昊宇服裝紡織品有限公司總經理張文杰也很煩惱。
除此之外,企業高端技術人員流失導致核心技術外泄也是小微企業集中反映的問題。廣東省湖北商會東莞分會副秘書長劉偉告訴記者,他的五金加工廠有兩名核心技術人員,主要負責研發五金配件電鍍顏色。“前期研發已經投入不少錢,我現在很擔心研發有了成果后留不住人。”劉偉說,之前發生過類似問題,雖然有簽相關協議,但對方離職后企業很難確定其是否有同業競爭,即使有,也很難追究其責任。劉偉說,當前整個環境對上述這些問題的約束力不大。
“政府應該在保護品牌、專利以及企業核心技術方面下功夫。”張文杰說,希望政府能創建一個公開、公平、公正的競爭環境,讓市場通過自身的修復功能,從根本上優化經濟生態環境。
加快轉型升級需求迫切
本報記者采訪發現,為了應對這場生存危機,不少企業自覺將研發作為今年工作重點,加大自主研發和創新設計投入,增強企業自主創新能力。
5月31日上午,臺州市光躍飲水設備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符紅月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說,原來智能儲水桶是該公司獨家生產,現在市場上又出現了兩家競爭者,產品市場占有率在下滑,公司只有提高產品附加值,并對其他工藝進行改進。
成都世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黃建偉認為,夾縫中生存的企業,只有靠自己加強技術開發來爭取市場。黃建偉告訴記者,他本人搞技術出身,因此非常看重技術開發。
“現在這樣的市場狀態下,要想活下去,就得增強企業研發能力,做和別人不一樣的產品。”盛浩鞋材東莞辦事處經理陳通榮說,其在溫州的研發工作室,今年可能還要加大投入力度。“市場越難,越要在研發上投入,因為競爭越激烈,越需要創新。”
山東省中小企業辦公室政策調研處副處長王功永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成本上升和經濟下行壓力雙向擠壓,將是小微企業一次洗牌和優勝劣汰的機會。不干就出局,要干就干好,倒逼機制作用空前強烈,而倒逼作用將促使企業轉方式調結構。
共青團中山市委員會今年2月底對當地小微企業調研發現,雖然受世界經濟影響的傳導,中山一些勞動密集型企業已經倒閉,服裝、印染企業大面積倒閉,出現了四川籍老板“跑路”現象。但與此同時,中山小微企業產業升級已經悄然開始,并初顯成效。一家上市公司董事長說:“公司前身成立于1993年,原來開電腦公司,靠做‘招財貓’撈到第一桶金,但后來沒有競爭力,業績平平。之后開始做RFID技術和產品研發,現在已經是國內智能卡行業的領軍企業之一。”問及市場競爭態勢,他笑著說:“競爭并不多”。在小欖等地,當地企業家依靠研發走創新經營理念、樹立自己品牌路子的成效顯著。在大涌、沙溪等鎮,紅木家具等傳統產業也都開始轉型升級。
各地政府在幫助小微企業加快轉型升級方面,也出臺了不少政策措施。本報調查組在溫州采訪時了解,溫州今年提出通過整合重組做大做強小微企業,鼓勵行業協會或龍頭企業牽頭對業內企業實施整合重組,如成效顯著可獲資金獎勵以及用地、人才引進等其他優惠政策。同時,鼓勵企業技改,淘汰落后產能,發展傳統優勢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資金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產業。
四川省發展改革委提供給本報的資料顯示,四川將進一步推動企業轉型升級。一是狠抓科技創新;二是加強產業引導;三是實施品牌帶動。同時,搭建發展平臺,鼓勵社會創業,扶持自主創業;協助拓展市場,支持中小企業參加“西博會”、“廣交會”、“中博會”、“中國—東盟博覽會”等重大活動。
山東社會科學院副院長、山東藍色經濟區咨詢委員會副主任鄭貴斌向本報記者表示,當前,小企業應通過創新來改變現實。首先,要有品牌意識,因為產品沒有品牌,技術沒有品牌,文化沒有品牌,企業談何發展。其次,定要有國際視野,根據國際變化隨時調整企業發展戰略;第三,要完善企業的產權制度和治理結構,盡可能延長企業的壽命。
當然,這并不意味著高科技型的小微企業就能高枕無憂。“我們有自己的核心技術、專利和商標,非常想把產品推向市場,但公司大多是開發人員,沒有專業的營銷團隊,產品一直推不出去。”中山市尤利卡天然藥物有限公司植物藥中心運營副總經理何國瑞告訴記者,技術型企業真正面對市場時會遇到很多現實問題,怎么培育市場、如何打品牌,這些不僅需要專業人才,更需要一定的市場積累。
采訪過程中記者了解到,當前科技型小微企業普遍面臨如何將高新技術成果轉化成市場生產力,資金的限制、營銷能力的欠缺、土地廠房等硬件設備的限制,都成為高新技術型小微企業發展的攔路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