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平:人民幣國際化與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相輔相成
來源:上海證券報 |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人民幣國際化與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是密切相關、相輔相成的。沒有人民幣的國際化,上海就不可能成為真正的國際金融中心,而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也將助推人民幣健步走向國際化。交通銀行首席…
人民幣國際化與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是密切相關、相輔相成的。沒有人民幣的國際化,上海就不可能成為真正的國際金融中心,而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也將助推人民幣健步走向國際化。
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日前在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指出,上海在人民幣國際化的推進過程中具有十分關鍵和核心的作用。他認為,鑒于利率匯率市場化、人民幣資本項下可兌換和國際化的推進,從2013年到2020年,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將迎來前所未有的大好機遇。在此期間,人民幣國際化程度將有較大幅度的邁進。但人民幣國際化不易操之過急,而應審慎穩步地向前推進。
穩步推進人民幣國際化時機已成熟
“人民幣國際化面臨的有利條件主要從兩方面看,一個從國際上看,一個是從國內基礎條件看。”連平表示。
從國際上看,當前人民幣國際化面臨兩個有利的背景。首先,歐元、美元等國際主要貨幣在此次金融危機中遭受了嚴重的沖擊,市場需要有更多的保值工具,全球需要更多幣值穩定的資產,以滿足市場保值增值和資產配置的需要。
其次,從宏觀方面來看,鑒于特里芬兩難的存在,現行國際貨幣體系具有明顯缺陷,但很長一個時期內國際社會無力從根本上改變這種狀況。由于美元霸主地位的存在,美國的貨幣政策只考慮自身的利益,不顧全球經濟,國際貨幣體系很大程度上是被美國所利用。在“超主權”貨幣難以登上歷史舞臺的情況下,國際貨幣體系客觀上存在多元化的需求。未來哪些貨幣在多元化的進程中充當重要角色,這跟貨幣母國的經濟實力緊密相關。經濟體比較大、經濟增長比較快、開放度比較高和匯率穩定的國家的貨幣必將面臨著更多機會。這就給人民幣國際化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機遇。
“從人民幣走向國際所擁有的內部基礎來看,目前也有比較好的條件。”連平指出。中國經濟增長比較穩定、物價總體可控、對外貿易和對外投資連續多年保持大幅增長并逐漸趨于穩定。匯率形成機制目前正在推進市場化,匯率波動幅度也進一步放寬;資本項下貨幣可兌換也在漸次推進,未來可能繼續會有舉動;利率市場化則進入了攻堅階段,存貸款基準利率進入雙向浮動的新時期;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也在進一步推進過程之中,市場體系基本形成,重要的產品創新在穩步發展。“這些方面對推進人民幣國際化都是有利的,有助于夯實人民幣國際化的基礎。”連平表示。
人民幣國際化不能操之過急
雖然人民幣國際化已經具備較多有利條件,但對于推進時機的把握依然非常重要。連平認為人民幣國際化應該穩步有序地向前推進,不能操之過急。
“雖然國內基礎和條件正在逐步改善,但仍有一系列制約因素。”連平表示。這個制約主要來自兩個方面。首先是現行的國際貨幣體系的慣性。鑒于主要的國際貨幣已經取得特殊的地位并獲取了既得利益,美國和歐洲這樣的經濟體要接受人民幣是有難度的,而全球其他地區接受人民幣就意味著要放棄使用其他國際貨幣,由于長期以來形成的習慣、支付結算系統的便利、人們的觀念等一系列因素,要廣泛接受人民幣絕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
另一個更為重要的制約則是來自國內。目前我國相關基礎和條件還沒有達到可以大規模迅速推進人民幣國際化的階段。這些制約因素包括我國的利率市場化程度不夠,匯率形成機制還不夠完善,資本項下還沒有實現基本可兌換等。“對于國際貨幣來講,要擁有交易貨幣尤其是儲備貨幣的功能,基本可兌換是一個重要的前提條件。鑒于此,目前人民幣走出去的狀態確實只能稱為跨境人民幣業務。”連平表示。
貨幣國際化需要有一個規模巨大且有深度的市場作為基礎。目前,上海金融中心開放程度還不夠。當大量的人民幣為非居民和海外投資者持有,擁有日益增長的投資需求的時候,缺乏一個開放和具有豐富品種的有深度的投資場所,人民幣國際化顯然就走不遠。“人民幣國際化還有賴于金融體制機制的深化和改革,市場的進一步完善。目前時機雖然不錯,但必須穩步有序向前推進。”連平指出。
上海應打造“六大中心”
一種貨幣要走向國際就意味著要在國際上廣泛交易和使用,要有大量的非居民甚至是外國官方持有,這就需要這個貨幣有非常成熟、穩定的交易場所,還要有規避風險的產品和工具,有合理配置資產的市場。“這就需要有一個規模巨大、體系完善、結構多元和產品豐富的人民幣金融中心,這個金融中心應該是上海。”連平表示。
連平指出,上海至少應該在六個方面成為全球人民幣中心。首先是人民幣支付結算中心。從全球來看,人民幣支付結算的體系最終還是要以中資銀行為主,這種支付結算體系有可能匯總在上海形成一個清算中心。其次是人民幣融資中心。這個融資是廣義的,不僅包括貸款還包括股票、債券及其他形式,未來很長一個時期能夠提供人民幣綜合融資的市場應該是上海,而目前上海已經具備了較好的條件。第三是全球人民幣交易中心。上海的市場構成包括股票、債券、期貨、外匯、存貸款、保險等,體系比較完善,正在并已經形成一個綜合性的規模巨大的交易場所。第四是人民幣產品定價中心,即在大量交易的基礎上形成全球的人民幣產品的定價場所。第五是人民幣資產管理中心,全球人民幣持有者需要通過合理的市場配置來獲取平衡的收益和降低持有人民幣資產的風險。第六是人民幣產品的創新中心。作為全球人民幣的主要交易場所,必將產生持續不斷的創新要求,未來創新的重要源泉還是在上海。“如果上海國際金融中心不能提供這六個方面功能,人民幣國際化步伐就會邁得十分沉重。因此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對人民幣國際化而言是十分關鍵的。”連平指出。
延伸閱讀
- 上一篇:樓市身后的 融資杠桿壓縮 下一篇:今日辟謠(2023年11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