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克新 :宏觀經濟影響大宗商品市場走向
來源:上海證券報|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調控目標趨向靈活,著力保障市場需求去年下半年以來,多項宏觀經濟指標持續下滑,引起了決策部門的關注與擔憂。統計數據顯示,1年多來GDP呈現逐季回落態勢,2011年累計增速為9.2%,比上年回落…
調控目標趨向靈活,著力保障市場需求
去年下半年以來,多項宏觀經濟指標持續下滑,引起了決策部門的關注與擔憂。統計數據顯示,1年多來GDP呈現逐季回落態勢,2011年累計增速為9.2%,比上年回落了1.2個百分點;今年經濟增長計劃指標為7.5%,下行壓力較大。固定資產投資與工業增加值也出現較大幅度回落。2011年固定資產投資實際增速(剔除投資品價格上漲因素)僅為16.1%,今年1—2月份名義投資增長率為21.5%,比去年又回落了2.7個百分點。
2011年12月份的工業增加值回落到了12.8%,今年前2個月繼續回落至11.4%,連續8個月走低。即便是物價水平的回落,也隱含著經濟趨冷的跡象。去年12月份與今年1、2月份的全國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PPI)指數同比漲幅分別為1.7%、0.7%和持平,連續創下2009年12月份以來的新低。PPI指數的這種“俯沖式”回落,也表明了前期緊縮力度過大,整體需求存在乏力風險。
尤其令人憂慮的是,歐洲債務危機一直麻煩不斷。如果出現最糟糕的情況,一些國家債務無序違約引發全球金融體系的重大沖擊,禍延世界實體經濟,勢必會對于中國出口造成重大沖擊。即便是這種糟糕局面得以避免,歐美發達國家也會因為消減赤字而緊縮開支,不利于中國貿易出口。受其影響,自2011年以來中國出口增速迅速收窄,今年1月份甚至有0.5%的負增長,2月份則出現了300多億美元的貿易逆差。從今年2月份匯豐中國PMI指數來看,出口訂單數據跌至8個月來新低,顯示今年出口前景不甚樂觀。
據國家能源局公布數據,今年1—2月份全社會用電量同比僅增長6.5%,據較去年同期增幅驟降了近6個百分點,再次印證了實體經濟增長放緩態勢明顯,中國經濟仍然處于下行通道。
正是考慮到上述情況,為了避免國內緊縮效應與外部環境惡化疊加,出現經濟“硬著陸”局面,所以決策部門決定首要調控目標轉向穩增長,同時兼顧控制物價水平。最近相繼召開的一些重要會議指出,今年要把穩增長、控物價、調結構、惠民生、抓改革、促和諧更好結合起來。從而將穩增長、擴內需,防止經濟增速過快下滑,實現更多就業擺到了宏觀調控目標的首位。
在穩增長首要調控目標的指導下,一些實質性寬松措施將會陸續出臺。自2011年12月份以來,央行已經連續兩次下調存款準備金率,預計今后還會有數次下調。如果中國出口減速較多超出預期,將會以更大力度刺激國內需求,也包括刺激首套自住房需求和改善性住房需求,也不排除金融機構降息的可能。
在穩定出口需求方面,有關部門亦在研究及準備出臺政策措施,比如在金融與稅收政策上進行扶持,幫助企業應對貿易摩擦,完善出口信用風險保障機制等。在擴大內需方面,亦會有若干鼓勵政策相繼出臺。
所有這些,都有利于大宗商品需求回暖,不會出現糟糕局面。如果說,前段時期推動國際市場大宗商品價格上漲的主導因素,在于極度寬松的貨幣政策,那么,今后拉動其價格上漲的主導因素將讓位于實體經濟需求的明顯增加。而制造業作為大宗商品,尤其是金屬、能源、化工產品消費的最重要領域,其率先回暖,無疑預示著整體大宗商品市場趨勢轉向復蘇。
受消費需求增加與成本推動影響市場價格揚升
我國大宗商品需求增加,直接拉動了今年前兩個月大宗商品進口量的大幅增長。海關統計數據顯示,2012年前2個月累計,全國8種主要大宗商品進口總量為23.3億噸,比去年同期增長15%,呈現大幅度增長態勢。其中,食品類、能源類與有色金屬類增幅很高。
而隨著穩增長措施的陸續出臺以及全球經濟的進一步復蘇,消費需求穩定增加,預計我國上述大宗商品進口量還會增長。其中鐵礦石總需求量超過11億噸,并由于優先使用進口鐵礦石戰略方針,2012年全國鐵礦石進口量亦將達到或超過7億噸,進口量有增無減。
我國大宗商品進口量的較大幅度增長,對于國際市場大宗商品市場而言,無疑是一個堅實的穩定基礎。
另外,今年以來,盡管國內外經濟不確定性很大,主要是境外歐債危機與國內房地產調控政策走向撲朔迷離,人們感到后市行情難以把握,操作策略非常謹慎,趨向觀望等待。比如連國內企業每年都要進行鋼材“冬儲”也未實施。這是史無前例的。
但總體來看,中國大宗商品價格指數(CCPI)持續回升。其中1月份環比上漲1.5%,2月份環比上漲1.3%。1—2月份累計,中國大宗商品價格指數同比上漲8.2%,明顯超出同期CPI與PPI漲幅。
從產品構成來看,漲幅較大的是能源類、農業食品類等基礎類產品。
進入3月份以后,隨著宏觀形勢逐步明朗,尤其是決策部門實質性寬松措施的逐步出臺,整體市場需求回暖,將會推動市場價格行情繼續揚升。除此之外,主要大宗商品互為推高成本,以及工資水平的普遍上升,也使得年內大宗商品成本有增無減,進而推高市場價格底線。
第一個推高因素是石油價格高漲。大宗商品多為高能耗產品。石油價格的高漲,不僅會推動相關能源產品——煤炭、天然氣、電力價格上漲,而且還會明顯增加其他大宗商品,比如谷物、油料、棉花、礦石、金屬等產品生產與物流成本。
一段時期來,西方與伊朗關系緊張,地緣政治風險推動國際市場石油價格重返100美元/桶。如果美伊之間爆發戰爭,并且引發霍爾木茲海峽被封鎖,石油價格將會迅速達到150美元/桶以上價位,進而再次抬高所有大宗商品的動力成本,推高物流費用,甚至有可能阻塞一些大宗商品的供應渠道。
第二個推高因素是工資水平上升。大宗商品是一個勞動密集型產品,勞動者工資構成了重要成本因素。從我國勞動者工資水平提高來看,從去年開始,我國許多地區,尤其是沿海地區與一線城市,開始遭遇“招工難”。主要原因是勞動者的工資等福利待遇偏低,需要一個力度較大的向上調整。
隨著國民經濟增長主動力由出口導向轉為依賴內需,今后勞動者工資待遇將有較快與較大幅度的上漲,勢必成為中國大宗商品成本提高的重要因素,成為農產品收購價格提高得重要因素。而且預計今后若干年內這類因素會有一個集中釋放的過程,這勢必成為支撐整體價格水平的動力。即便是一些產品的產能過剩,也扭轉不了這個趨勢。
第三個推高因素是發達國家繼續實施寬松的貨幣政策。眾所周知,歐美等西方國家長期寅吃卯糧,欠下了太多債務,根本不可能通過正常途徑用“真金白銀”予以償還,貨幣貶值等非常規減債,將成為卸下債務包袱的主要途徑。受其影響,雖然今后推動大宗商品價格上漲的主導因素,逐步由貨幣貶值因素,讓位于實體經濟需求因素,但發達國家的寬松貨幣政策將繼續實施。
比如,歐美國家央行以極大的力度擴大資產負債表,將大量注入流動性的政策常態化。據有關分析,美聯儲將在今年2季度啟動新一輪國債和抵押貸款擔保證券的購買,總額在5000-7500億美元之間;日本央行將提高資產購買規模的上限;歐洲央行也將在2季度采取行動,大范圍買進公共部門和私人部門債券。
受這些因素影響,今年大宗商品價格仍然會面臨流動性泛濫的沖擊,中國輸入性通脹壓力依然強大,對此不可小覷。這也就是為什么很多時候,大宗商品價格與美元指數一起揚生,而不是反向變化的重要緣由。
成本提高要求相應增加流動性注入
國內外市場大宗商品價格的重新抬頭以及繼續揚升,尤其是石油價格暴漲,無疑會增強中國物價的成本推動力量,刺激物價總水平揚升。如果今年國際市場石油平均價格保持在95美元/桶,僅此一項,就將推高國內綜合物價水平1個百分點以上。
然而,今后物價上漲動力依然較強,并不意味著必須實施從緊的貨幣政策。其實,成本增加所導致的物價上漲,與流動性并無直接的因果關系。相反,這種成本推動型的物價上漲,要求更為寬松的貨幣政策。因為隨著物價上漲,購進成本的增加,即使維持同等規模的經濟總量,也需要更多的貨幣流通量。否則,勢必抑制實體經濟活動,甚至導致經濟增長的萎縮。
不僅如此,過于嚴厲的貨幣政策,人為抑制金融機構貸款量的合理增長,還會迫使部分實體經濟的資金供應,尤其是中小企業的資金供應,轉向利息很高的民間渠道,從而刺激資金利息成本的增加,增強了中國物價水平推動力量。
從目前來看,國內存款準備金率與金融機構貸款利率顯著高于其他主要經濟體,國內企業的資金使用成本顯著高于其他主要經濟體,不利于抑制物價的過快上漲,也包括不利于抑制房價的過快上漲,實際上是“潑油滅火”,增強了中國物價水平的宏觀調控難度。因此,今年內實施更為寬松的貨幣政策,連續多次降低存款準備金率與貸款利率,接近世界其他經濟體現有水平,應當成為平抑物價水平的一項重要措施。另一方面,貨幣政策的較大幅度向寬松方向調整,也有利于提振信心,刺激國內需求的增加,加快經濟發展戰略的轉變。
實施較為寬松的貨幣政策,可以采取分步走的辦法。首先是對食品、基礎原材料等商品生產與流通,實施定向貨幣寬松。即充分保障資金需求,推動生產供應;同時下降貸款利息,以降低這部分商品的資金使用成本,減少價格水平的成本推動力量。然后再普及到全部商品領域,實行無區別的普遍“雙降”。從穩增長的角度看,只有執行這樣的貨幣政策,才能達到宏觀調控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