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使財稅收入大幅增加
來源:人民網|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經過多年持續不斷的努力,西藏的產業結構得到有效優化,經濟效益也隨之大幅提升。據西藏自治區近日公布的經濟數據顯示:全區第一、二、三產業增加值在GDP中所占的比重,已從2006年的17.6、27…
經過多年持續不斷的努力,西藏的產業結構得到有效優化,經濟效益也隨之大幅提升。據西藏自治區近日公布的經濟數據顯示:全區第一、二、三產業增加值在GDP中所占的比重,已從2006年的17.6、27.6、54.8優化為去年的12.3、34.6、53.1。與之相連的是,西藏當地的財稅收入也實現了較大幅度增長,2006與去年的稅收、財政收入分別為:18.48億元、96.63億元和17.27億元、64.53億元。
長期以來,西藏第一產業畸重、第二產業畸輕、第三產業不發達,長期存在這種具有典型的農業經濟的特點的產業結構。為了拓展經濟發展空間,增強經濟發展的長效動力,解決全區經濟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等深層次問題,西藏自治區根據當地的特殊情況,提出了“提升一產、壯大二產、做強三產”的發展模式,具體是通過培育和發展特色產業、強化工業基礎、大力發展以旅游為主的第三產業等,以使經濟社會呈現出良好的發展勢頭。
西藏自治區把改變糧食種植偏重的農業結構、發展特色農牧業作為農牧業結構戰略性調整的突破口,把增加農牧民收入的作為切入點。多年來,通過持續不斷的培植和發展,如今已初創了一批如林芝的林下資源開發和林果業、山南的藏豬藏雞和優質大蒜與生態農業、日喀則的“白朗蔬菜”和“洛丹”牌糌粑等具有西藏地方特色的農畜產品品牌。一些尚不為人們熟知的具有西藏自治區獨特品質的產品,如水稻、枇杷、生姜、蜂蜜等經濟優勢也日益顯現。據統計,目前,西藏農牧業總產值中特色農牧業產值的比重已達10.9%,全區農牧民人均純收入中來自特色農牧業的收入占10%,特色產業項目區農牧民人均純收入中來自特色農牧業的收入占27%。
隨著青藏鐵路的建通,西藏近年來立足高原特色資源優勢,引進國內外知名大型企業集團,加大產品研發力度,積極延伸產業鏈,使得優勢礦產業、綠色食品飲料加工業、藏醫藥業、民族手工業和建筑建材業等整體發展水平穩步提升。據統計,2011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實現37億元,增長19.4%。國有和國有控股企業實現利潤7.9億元、增長23%,有色金屬礦采選業、飲料制造業、醫藥制造業、非金屬礦物制品業四個行業實現利潤過億元,13家自治區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總產值達17.4億元、增長13%。
在產業結構中,西藏把旅游業作為支柱產業進行大力扶持,狠抓景區景點建設開發和旅游接待能力建設,近年西藏旅游(12.47,-0.17,-1.34%)一開始進入黃金時代。目前,西藏已形成了以拉薩為中心,日喀則、山南、林芝地區相襯托,輻射那曲、阿里和昌都地區的旅游資源格局。去年,西藏共接待國內外游客850萬人次,同比增長22.1%,實現旅游總收入95億元,同比增長33%,占全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15.7%。眼下,西藏正在著力破解旅游業發展的諸多“軟肋”,以吸引更多的國內外游客。
據了解,在整個“十二五”期間,西藏將進一步優化升級產業結構,繼續依托資源優勢和高新技術,發展既有地方特色又有市場競爭力的的優勢礦產業、高原綠色食品業、藏醫藥業、民族手工業等支柱產業,確保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2%以上、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年均增長15%以上、工業增加值達到133億以上并在GDP的比重超過15%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