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款銳減8000億 銀行攬存壓力劇增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在部分地區出現民間借貸風波后,民間資金并未如預期進入銀行系統。在利率市場化遲遲不啟動的僵局下,銀行存款在繼續下滑,存貸比壓力日盛,攬存壓力與去年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央行2月10日公…
在部分地區出現民間借貸風波后,民間資金并未如預期進入銀行系統。在利率市場化遲遲不啟動的僵局下,銀行存款在繼續下滑,存貸比壓力日盛,攬存壓力與去年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
央行2月10日公布的金融報告顯示,1月當月人民幣存款減少8000億元,同比多減7800億元。事實上,2008年以來,只有2011年出現了1月份存款數額絕對下降的現象,而主要是存款口徑調整導致(委托存款采取扣除委托貸款后的余額計,導致存款下降約5000億元),今年1月份存款下降幅度則較為罕見。
與存款大幅下降相呼應的是,今年1月份新增貸款僅7381億元,大大低于市場1萬億左右的預期,同比大幅減少近30%,屬三年來新低。
存款銳減
2月14日上午,工商銀行浙江地區某支行行長參加了一個緊急會議,主要內容就是探討關于存款急劇流出本行的原因所在。他所在的市級分行今年1月份以來,僅公司業務領域流出的存款就超過66億元。“我最擔心的是攬存的壓力越來越大了。”他說。
2月至今已過半,存款減少的趨勢是否有變?記者分別向國有銀行、股份制銀行、城商行等7家銀行中高層了解,均反映銀行存款在繼續減少。
“實業領域鬧錢荒也不是一兩天的事兒了,你給它500萬貸款,前幾天可能賬上還留個兩三百萬的‘派生存款’,但一周后賬上就可能只剩幾百塊錢。”開春正好是企業傳統的“播種”時期,貸款難以派生出存款,使得銀行存款越來越少,銀行體系流動性衰減又反過來加劇了貸款緊張,形成非良性循環。“一城商行管理人士認為。
另外三家銀行高層人士認為,這種存款流出是一種失,F象,看似常規的資金進出,實際上規模正在不斷疊加。
“商業銀行有一種信用創造和放大機制,存貸款只要一頭出現收縮,必然相互影響、共振。”浙江省人民銀行的一位人士也了解到這一情況,認為這實際上是在宏觀調控背景下的總體趨勢。“貨幣政策持續收緊,存款比貸款少增,銀行放貸自然難為無米之炊。而貸款一到企業,很快瀉得蹤跡全無。”
在總體存款減少的基礎上,受春節因素影響,企業存款向個人存款轉移較多。由此出現了央行金融報告中的新情況:企業存款減少2.37萬億元,而住戶存款增加1.68萬億元。但是,對比2011年1月,住戶存款增加1.42萬億元,非金融企業存款減少1.27萬億元。企業存款與住戶存款兩者一減一增,資金內部轉換清晰。
錢到哪里去了?
資金由公轉私,再由個人發散入市場,這是記者采訪了企業、銀行等領域人士后得到的結論。
“在通脹壓力下,儲蓄存款利率不僅遠遠低于民間借貸利率,且實際上也沒跑出CPI的增長幅度,銀行存款的吸引力自然就下降了。而購買銀行理財產品、貴金屬正在成為一些市民尋求資金短期保值與收益的新途徑。”興業銀行上海某支行副行長告訴記者,1月份人民幣存款下降較多,主要是由于理財產品導致存款波動加大,存款長期處于負利率狀況,促使居民儲蓄存款從銀行轉移到其他投資渠道。“2月份也是這種趨勢,我判斷,3月也不會變。”
銀行的攬存壓力再現。元宵節前后,浙江的金先生陸續收到8條關于銀行攬存的信息,其中有中介、有銀行員工。短信中稱,到該行辦理短期、長期存款,可當場貼付銀行利息外的額外息差。
“把錢放銀行里干嘛呢?”張先生反問記者,他上周剛轉了一筆資金準備合伙到一線城市去拿地。張先生是溫州人,這筆資金此前一直在民間流轉放貸。溫州民間借貸風波出現后,他再也不敢出借了,但放銀行又覺得“太不劃算”,所以想來想去,還是去投資土地市場。
另外,股市春節前后的放量也被認為是存款流向的重要“嫌疑”之低。2012年以來,股市的顯著特征是市場波動幅度加大,今年以來的市場波動率為26.6%,遠高于2011年18.06%的水平。同時交易量在放大。與去年12月相比,今年以來滬深300日均成交額從307億元放大到486億元。
央行2月10日公布的金融報告顯示,1月當月人民幣存款減少8000億元,同比多減7800億元。事實上,2008年以來,只有2011年出現了1月份存款數額絕對下降的現象,而主要是存款口徑調整導致(委托存款采取扣除委托貸款后的余額計,導致存款下降約5000億元),今年1月份存款下降幅度則較為罕見。
與存款大幅下降相呼應的是,今年1月份新增貸款僅7381億元,大大低于市場1萬億左右的預期,同比大幅減少近30%,屬三年來新低。
存款銳減
2月14日上午,工商銀行浙江地區某支行行長參加了一個緊急會議,主要內容就是探討關于存款急劇流出本行的原因所在。他所在的市級分行今年1月份以來,僅公司業務領域流出的存款就超過66億元。“我最擔心的是攬存的壓力越來越大了。”他說。
2月至今已過半,存款減少的趨勢是否有變?記者分別向國有銀行、股份制銀行、城商行等7家銀行中高層了解,均反映銀行存款在繼續減少。
“實業領域鬧錢荒也不是一兩天的事兒了,你給它500萬貸款,前幾天可能賬上還留個兩三百萬的‘派生存款’,但一周后賬上就可能只剩幾百塊錢。”開春正好是企業傳統的“播種”時期,貸款難以派生出存款,使得銀行存款越來越少,銀行體系流動性衰減又反過來加劇了貸款緊張,形成非良性循環。“一城商行管理人士認為。
另外三家銀行高層人士認為,這種存款流出是一種失,F象,看似常規的資金進出,實際上規模正在不斷疊加。
“商業銀行有一種信用創造和放大機制,存貸款只要一頭出現收縮,必然相互影響、共振。”浙江省人民銀行的一位人士也了解到這一情況,認為這實際上是在宏觀調控背景下的總體趨勢。“貨幣政策持續收緊,存款比貸款少增,銀行放貸自然難為無米之炊。而貸款一到企業,很快瀉得蹤跡全無。”
在總體存款減少的基礎上,受春節因素影響,企業存款向個人存款轉移較多。由此出現了央行金融報告中的新情況:企業存款減少2.37萬億元,而住戶存款增加1.68萬億元。但是,對比2011年1月,住戶存款增加1.42萬億元,非金融企業存款減少1.27萬億元。企業存款與住戶存款兩者一減一增,資金內部轉換清晰。
錢到哪里去了?
資金由公轉私,再由個人發散入市場,這是記者采訪了企業、銀行等領域人士后得到的結論。
“在通脹壓力下,儲蓄存款利率不僅遠遠低于民間借貸利率,且實際上也沒跑出CPI的增長幅度,銀行存款的吸引力自然就下降了。而購買銀行理財產品、貴金屬正在成為一些市民尋求資金短期保值與收益的新途徑。”興業銀行上海某支行副行長告訴記者,1月份人民幣存款下降較多,主要是由于理財產品導致存款波動加大,存款長期處于負利率狀況,促使居民儲蓄存款從銀行轉移到其他投資渠道。“2月份也是這種趨勢,我判斷,3月也不會變。”
銀行的攬存壓力再現。元宵節前后,浙江的金先生陸續收到8條關于銀行攬存的信息,其中有中介、有銀行員工。短信中稱,到該行辦理短期、長期存款,可當場貼付銀行利息外的額外息差。
“把錢放銀行里干嘛呢?”張先生反問記者,他上周剛轉了一筆資金準備合伙到一線城市去拿地。張先生是溫州人,這筆資金此前一直在民間流轉放貸。溫州民間借貸風波出現后,他再也不敢出借了,但放銀行又覺得“太不劃算”,所以想來想去,還是去投資土地市場。
另外,股市春節前后的放量也被認為是存款流向的重要“嫌疑”之低。2012年以來,股市的顯著特征是市場波動幅度加大,今年以來的市場波動率為26.6%,遠高于2011年18.06%的水平。同時交易量在放大。與去年12月相比,今年以來滬深300日均成交額從307億元放大到486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