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暴襲向亞洲
來源:第一財經日報|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在2011年行將結束之際,有越來越多的跡象表明,亞洲正在陷入全球減速中,該地區經濟體可以與歐洲和美國復蘇乏力的長時間衰退脫鉤的希望越來越渺茫。中國出口增長正在下滑,主要原因是超越美國…
在2011年行將結束之際,有越來越多的跡象表明,亞洲正在陷入全球減速中,該地區經濟體可以與歐洲和美國復蘇乏力的長時間衰退“脫鉤”的希望越來越渺茫。中國出口增長正在下滑,主要原因是超越美國成為中國最大海外市場的歐洲的需求在消退。事實上,中國制造業活動出現了近3年來的首次下滑。依賴中國生產者和歐美市場的其他亞洲新興經濟體的反應也相當強烈。
2008年并沒有發生脫鉤。當時,在泛亞洲GDP(不含日本)中,出口要占大約45%,隨著世界貿易量的劇烈萎縮,該地區的所有新興經濟體都經歷了大幅衰退。如今,脫鉤也不可能發生,因為出口占該地區GDP的比重并未下降,且其中50%的出口對象是發達經濟體。
因此,脫鉤的構想完全是鏡花水月。即使歐元危機得到了解決,歐洲的緊縮和美國的疲軟仍意味著依賴出口的亞洲會減速。但亞洲經濟體仍能以比發達西方經濟體快得多的速度增長,如果它們通過轉向內需(特別是家庭消費)實現增長再平衡以應對出口的長期停滯的話。好消息是,這些經濟體有很大的再平衡空間,也有足夠的政策靈活度來實現。
這些經濟體的消費占GDP的比重從上世紀80年代初的60%多下降到了如今的不到50%。中國更是只有不到40%,遠低于世界主要經濟體的平均水平,也低于處于可比發展階段的其他亞洲經濟體,雖然近年來其人均消費平均年增長率接近7%。
亞洲經濟體擁有35億消費者,但它們的全球消費比重卻依然很低,遠不如其全球GDP占比。中國一國就擁有20%的世界人口和11%的世界GDP,但其消費額只占全球的3%。
中國和其他大部分亞洲新興經濟體都有著相當健康的政府資產負債表,預算赤字和公共債務占GDP的比重相對較小。因此它們有的是財政實力通過提振消費減輕出口下降的影響。
誠然,不少中國地方政府深受債務困擾,其中一些可能需要重組。但其中央政府去年財政收入增長高達28%,而且握有超過3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此外,全球經濟放緩和商品市場冷卻讓通脹壓力有所緩解,這將使中國和其他亞洲國家決策者能夠將注意力從治理經濟過熱轉向實現增長再平衡。中國的通脹就出現了顯著下降,貨幣政策也開始轉向寬松。
不過,盡管有政策的大力支持,大部分小型亞洲經濟體——中國臺灣、泰國、新加坡甚至包括韓國——也無法像中國那樣以內需替代外需。因此,即使實施了再平衡措施,出口仍將是這些國家的重要增長支柱,而中國已然成為了它們的主要出口市場。
這就是為何中國的再平衡不僅事關其自身的經濟,也事關以中國為中心的亞洲。過去十年來,該地區內部貿易流出現了爆發式增長,但其主要模式是零件和半成品輸入中國,再由中國組裝后出口到發達經濟體。隨著發達世界市場的萎縮,未來的地區內貿易將更多地依賴滿足中國內需的出口。而在這一方面也存在樂觀因素:近幾年來,中國從亞洲其他經濟體的進口增速要快于中國對美國的出口增速。
在未來多年中,中國需要面對全球再次放緩、其出口市場進一步收縮的局面,因此必須不惜以冷卻投資為代價提振消費,且不能依賴過度的信貸擴張來實現這一目標。
將于2012年開始的中國“十二五”規劃認識到了這些政策的必要性,也提出了一些手段應對,包括工人的工資增加計劃、農村家庭收入支持計劃、中小企業(特別是欠發達的服務業)融資計劃以及實惠的社會福利計劃,這些手段將降低中國家庭極高的預防性儲蓄水平。這些手段均已進入了實施階段,且中國領導人似乎下定了決心要推行能讓中國人民和整個亞洲都能從中獲益的新的增長戰略。
從短期看,亞洲經濟體無望與歐美經濟困境脫鉤。但假以時日,發達經濟體的困境很有可能會刺激亞洲轉向更加健康的發展戰略(盡管有些遲),而中國將是其中的領軍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