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錢若大舉撤出 監管層或可考慮臨時干預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10月新增外匯占款陡降,近日人民幣匯率連續7天跌停。外資撤離中國的跡象已經十分明顯,這種對熱錢來時恨之入骨,去時畏之如虎的心態很多發展中國家都曾有過。接受采訪的分析人士對《每日經濟…
10月新增外匯占款陡降,近日人民幣匯率連續7天跌停。外資撤離中國的跡象已經十分明顯,這種對熱錢“來時恨之入骨,去時畏之如虎”的心態很多發展中國家都曾有過。接受采訪的分析人士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指出,如果出現熱錢大規模撤出,有關部門應采取臨時性的干預措施,但不用采取強烈的行政管制。
熱錢陰影籠罩新興市場
正是由于熱錢在大舉入侵時,會炒高本國資金價格,造成經濟泡沫,而在突然撤離時又會使價格陡降,泡沫破裂,影響經濟穩定,對于很多經濟基礎脆弱的國家來說,對快進快出的熱錢防范尤其緊張。
以眾所周知的東南亞金融危機為例,數據顯示,截至1996年底,涌入東亞的熱錢約為5600億美元,到韓國爆發危機后的1998年底,流出東亞的熱錢約為8000億美元,給東亞帶來了慘痛的損失。
由于美聯儲的貨幣擴張帶來全球流動性泛濫,2010年10月,巴西上調外資投資固定收益類債券的稅率至4%;泰國對外資投資債券所獲資本利得和利息收入征收15%的預扣稅。韓國也已開始對國內銀行的海外貸款課稅,稅率最高達0.2%。
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副院長趙錫軍表示,各個國家,尤其是發展中國家在不同時期都受到過熱錢的影響,在一國資本項目放開、匯率放開的過程中,資金進出越來越頻繁,可能給境內匯率帶來一定波動。
中金公司在最新的利率策略周報中估計,10月“熱錢”流出中國的規模大約為1800億元。
“雖然不能從一個月的數據就看出明顯的趨勢,但確實存有(資金外逃)可能。”一位分析人士表示,國內經濟增速放緩,歐洲危機的延續等因素都有可能導致資金外逃。
資本管制下熱錢“快出”很難
那么究竟應該如何看待熱錢的撤離呢?
興業銀行資金運營中心分析師蔣舒表示,如果不打算改變匯率制度改革方向,就不(需要)用很強的行政管制措施去限制熱錢流出。一方面,人民幣連續7天盤中觸及跌停反映了市場預期和中間價定價之間的偏差。“從技術層面講,每天千分之五的漲跌幅太小,阻礙了市場預期的真實體現,反而增加了對熱錢撤出的恐慌。”
另一方面,蔣舒認為,不能因為要防堵熱錢進出而放棄匯率市場化改革,“匯率市場化必須有一定程度內資本的合理流動。資本管制放開后,短期國際資本流動的規模更大,這樣的資本進出肯定會在匯率波動上體現出來。到資本管制終有放開的那一天,所謂"熱錢"就是正常的國際資本流動。”
上述分析人士認為,正是由于中國存在嚴格的資本管制,境外資金想進入中國的投資市場和金融市場需要很多“包裝”過程,并不容易,因此資金的撤離時間會拖得比較長。
趙錫軍認為,應對熱錢首先需要判斷熱錢的流入流出是否影響本國的經濟發展,給金融帶來風險。如果沒有造成風險,反而是市場化的靈活性表現,對經濟也不構成影響。
“如果快速進出引起匯率波動給經濟、投資者、貿易企業帶來風險,要看如何削除那些帶來風險的流入流出資金,這需要監管層仔細甄別,不能一棍子打死。”他進一步指出。
蔣舒表示,如果“熱錢”大舉撤離,政府或可采取臨時性的干預措施。
今年5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發布報告稱,為應對大規模資本流入的挑戰,有關國家應根據各自國情,采取不同應對措施,包括進行結構改革、稅收、資本控制,以及設計專門的宏觀審慎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