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中小企業司副司長:中小企業減稅仍有空間
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10月中旬開始,工信部中小企業司王建翔副司長率國家發改委、人民銀行等有關部門負責人,對廣東、福建等地中小企業生產經營情況進行調研。這次調研掌握了當前中小企業發展面臨的突出問題,據悉…
10月中旬開始,工信部中小企業司王建翔副司長率國家發改委、人民銀行等有關部門負責人,對廣東、福建等地中小企業生產經營情況進行調研。
這次調研掌握了當前中小企業發展面臨的突出問題,據悉,調研組將總結調研情況上報國務院,并研究推動出臺落實已有扶持政策的實施細則,以及促進我國中小企業健康發展的長遠政策。
圍繞目前中小企業存在的問題,下一步對中小企業的扶持政策,工信部中小企業司副司長王建翔在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表示,加工制造業的微小企業利潤率已特別低,各個環節的成本上升正在給傳統行業造成很大的壓力。他認為,當前仍然有減稅的政策空間。
融資難并非最大問題
《21世紀》:從10月中旬開始,工信部多個調研組到各地走訪中小企業,調研的情況如何?
王建翔:此次調研的中小企業主要是小微型企業,傳統型、勞動密集型行業,比如紡織、輕工包括食品加工等。
調研的總體情況較好,大環境對中小企業是有利的,但傳統行業企業利潤率太低,主要是原材料價格增長、人力成本增加,另外還涉及人民幣匯率升值,以及土地資源的緊缺,這些都給傳統型的行業造成很大壓力。
周邊國家勞動力成本和我們相比具有很大的優勢,調研中發現很多產業有向外轉移的趨勢。我國人口眾多,傳統行業、勞動密集型行業向外轉移,國家如不采取措施,會造成就業負擔,在這方面要考慮研究出臺政策,從長遠的角度支持他們。
《21世紀》:你提到加工制造業的微小企業利潤率特別低,之前有數據說現在中小企業的利潤只有3%-5%,調研的情況來看是這樣嗎?
王建翔:差不多是這樣,紡織、輕工、建材、金屬加工行業利潤率非常低,這些行業確實應有稅收政策來支持。
國家在稅收上增長非常快,所以我們也在努力通過減稅等方式支持企業,但是也要靠企業自身的發展來提供收入,否則留不住人才。
現在國家對新興高新技術企業支持比較大,但高新技術企業只占總量三千分之一,能夠享受政策的面是非常小的,大量的中小企業也有創新、研發,可他們享受不到這些政策,所以鼓勵創新方面還得有一個長遠的政策出臺。
對中小企業來說,除了最近國務院出臺的一些減稅、金融方面的政策外,要考慮中小企業的長遠發展,要有和我們國家經濟實力相匹配的政策來支持中小企業。
減稅仍有空間
《21世紀》:有人認為政府應該出臺一些政策拯救小企業,還有認為政府應該適當的放手,更多的通過市場、金融體制改革,通過市場的力量給小企業松綁,讓他們在更好的環境中成長起來,你怎么看?
王建翔:現在國家對中小企業的管理應該是非常放松的。在“抓大放小”的思路上有些很常規的管理,如工商注冊、免檢、稅收等等,跟大企業相比,中小企業的管理更松更開放。
除了按照中小企業法,要求企業合法經營、誠實守信、依法納稅這些必要的管理以外,在年檢及工商審批方面,確實應該對中小企業提供更好、更便利的環境。比如我們的企業注冊問題,這個和其他國家相比,我們可能存在繁瑣的審批程序,相比在美國或者歐洲,入門可能就會比較簡捷一些。
《21世紀》:還有人說中小企業的困局是貸款難,據你了解中小企業感到的成本壓力主要是什么?
王建翔:從我們的調研以及銀行的分析結論,中小企業發展的困難,有30%-40%的企業認為是資金問題。但更多的情況還是生產成本問題。
一個是物流成本,比如高速公路收費產品出廠最終到消費者手中,中間會有很多流通成本在里面;另外一個就是人力成本,現在人力成本上升得很快。由于人力成本的增加,繼而只有生產企業提高產品的單邊價格,但是單邊價格又受到市場的制約,這給中小企業造成了很大的壓力。
特別是像沿海地區包括廣東、浙江有些實體經濟體把資產都處理掉了,他可能去搞金融服務,溫州跑路就比較典型,比較極端,把紡織廠賣了,去做集資、信貸,做小額貸款公司。這樣實際上對實體經濟造成很大的影響。
《21世紀》:下一步對中小企業的扶持政策的落腳點在什么地方?
王建翔:還是要鼓勵中小企業提高自身素質。從國家稅收這個角度來講,應該說減稅力度還是比較大的,當然,稅收方面還是有空間的,但只能一步一步來。
限制國有企業
《21世紀》:鼓勵中小企業發展我們也有老36條,新36條,每次出來大家都滿懷希望,但是后來發現很多還是沒有解決,中小企業還是做不了。
王建翔:36條出臺最重要就是市場準入問題,無論民營企業,還是中小企業,應該進入國民經濟重要領域,比如能源、煤礦、石油、電力等等。其實36條核心是公平的市場環境,每個企業都可以進,但是對于一些國民經濟的關鍵領域,從執政基礎的角度有些行業確實要有門檻。比如石油,不能有錢就去開采,那是對資源的浪費。當然民營企業達到一定規模是可以進入這些領域的。
建國后我們的體制是公有制為主體,到改革開放時期已經形成這種經濟格局。在產業布局上,中小企業或民營企業大多集中在利潤率比較低的行業,比如紡織、輕工、建材、皮革、金屬加工,和現在國有企業的行業利潤率相比差距是很大的。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