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廣交會料訂單大減 廣東中小企危機升級
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廣東官方寄望市場倒逼機制,幫助實現產業結構調整。但記者調查發現,中小企業面臨長期生存壓力,轉型知易行難,尤其是資金、人才、規模、行業等方面,制約重重。
廣東官方寄望市場倒逼機制,幫助實現產業結構調整。但記者調查發現,中小企業面臨長期生存壓力,轉型知易行難,尤其是資金、人才、規模、行業等方面,制約重重。
有關專家預料,今年秋季廣交會訂單將會大幅度減少,這將會再次考驗從事出口業務的中小企業主的經營意志。
資本技術人才短缺 中小企陷轉型困境
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大背景下,以加工制造為主業的中小企業舊有盈利模式正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必須走向自主研發、自主品牌轉型。可是,倒逼之下的轉型,對于很多中小企業來說卻是一種無法承受之重。企業要繼續發展必須轉型,可是該往哪兒轉,怎樣轉,拿什么轉?
在廣州投資做鐘表行業的臺商朱先生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自己并非無心升級,但是對于怎么轉,怎么升,他還非常困惑。「升級是在自有產業基礎上進行提升,而轉型則是轉投其他產業,這些都必須有相應的技術、材料、人才等各方面的支持。我們目前還沒有什么頭緒。」隨著轉型升級之風愈刮愈烈,朱先生的隱憂也日益加深,他很害怕自己所處的傳統產業會被邊緣化。「我們現在所在的開發區內有很多大型企業,不乏高科技、高附加值、高產值企業。污染相對較高、產值相對較低的傳統產業似乎已經不再受歡迎。」朱先生表示,盡管工廠有配備相應的環保防治措施,但因為鐘表需要噴涂,所以對空氣多少會有污染。而且鐘表業屬于勞動密集型產業,鐘表裝配環節必須使用人工。所以,他正在考慮搬遷。
廣東省中小企業局副局長何佐賢表示,企業轉型升級需要資本、技術、人才等要素支撐,而中小企業恰恰缺乏這些要素,這使得中小企業轉型升級難度加大。部分中小企業反映,在對企業追加投資,特別是在新設備投入上有顧慮,因為,未來不一定能夠產生效益,在一些產品周期短的行業里這種情況更為突出。今年7月底,粵港數十家商會齊聚東莞,探討中小企業轉型之困時,香港中小企業商會丁鐵翔就表示,不少在粵的港資中小企業都明白,單靠來料加工及外貿訂單并不能令企業持久生存,應想方設法開拓內需市場,并通過自創品牌及提升產品附加值,令企業得以繼續生存。但這些道理說易行難,原因在于港資中小企業普遍缺乏開拓內需市場的經驗,而且開拓品牌及提升產品附加值需要大量資源投入,這些投入之回收期皆以年為單位,故此一般資金緊張的中小企業未必能負擔這些開支。
專家:明年出口或再探底 今秋廣交會料為拐點
成建三告訴記者,近期他對國際市場環境和國內產業環境的研究判斷表明,國際市場環境將出現二次探底,而且此次探底將不是短期性的,至少3到5年內很難恢復,這將會加劇國內中小企業的生存困境。他估計,今年下半年開始,將有一大批從事外貿的中小企業面臨倒閉。「今年秋季廣交會將出現訂單大幅度減少,明年中國出口很有可能再次跌入谷底。」成建三認為,從這一輪經濟危機來看,中國傳統制造業已到達頂點,接下來世界產業結構將會出現更大調整,包括新興市場制造業正在興起,東歐、墨西哥和美國等國家也開始重振制造業,內地制造業想繼續發展,必須提升產品附加值,向中高端市場拓展。
成建三警告稱,產品升級并不是從此就可以高枕無憂,產品進入中高端市場意味著要與日韓展開競爭,仍會面臨巨大的市場壓力和考驗。中山大學嶺南學院財政稅務系主任林江認為,目前處境困難的中小企業很多,從事行業范圍也非常廣,有些企業所處行業本身是夕陽產業,就應及早跳出行業范疇,而有些企業雖然是政府鼓勵的新興產業,但由于企業管理混亂或技術可替代性很強,這些企業就應該重新評估自己,有沒有能力進行技術改造。對于目前政府的扶持政策,林江表示,政府已經盡力,企業轉型升級的責任不應該全部放在政府身上。他建議政府大力扶持相關中介機構,對中小企業進行評估和指導,為中小企業提供轉型升級的專業扶持,給中小企業更充分的發揮空間。
制造業者信心低迷 在粵港企漸生退意
據了解,雖然轉型升級已成為中小企業的共識,但接受記者采訪的不少企業主似乎并不太積極。他們認為,目前能否生存下來都是問題,轉型升級只是下一步考慮的事情。記者也發現,在上游原材料供應商和下游客戶的雙重擠壓下,許多中小企即使每天加班、開足馬力趕工,付出很多卻得不償失。很多中小企業主對未來很迷茫,信心低迷,似乎做好隨時結業的準備。事實上,近年來招工難、用工成本大幅攀升,都在一步步動搖企業家的經營意志。
在一次港商聚會上,在東莞從事玩具制造行業的鄭先生向記者感嘆經營不易,「缺錢,缺電,缺人才,缺訂單。」鄭先生稱,今年企業成本普遍增長20%,利潤都被成本消化掉,而訂單仍在持續下滑。更要命的是,金融危機時訂單是「救命稻草」,如今卻成了「燙手山芋」,「有訂單卻不敢接,即使接了,也很難招到工人,即使招到工人來做,也沒有什么利潤」。他表示,現在制造行業逐漸被視為夕陽產業,「很多同行已經關門,我們也是勉強維持。不是不想轉型升級,是沒資金、沒技術、也沒人才,轉不了。我現在很迷茫,以后做不下去了,就和其他人一樣關門,買幾個商鋪收租、炒樓。」
珠江區域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成建三表示,目前廣東許多中小企業的確生存艱難。據其了解,現在珠三角的中小企業基本上有三條路可走:一條是申請破產,即真正意義上的倒閉;一條是遷出珠三角,「這類企業是少數,約占10%」;最后一條路是退出制造業。三成以上的關張企業選擇的是最后一條路。成建三介紹說,上世紀80年代初,一批港商來到珠三角打拼,隨著發展空間不斷被擠壓,現在很多選擇了「退休」。鞋類企業安朗童話世界業務推廣總監林彩朗亦承認,很多港商已年過半百,由于經營工廠太辛苦,他們的子女大多不愿接班,加上未來經濟走勢尚不明朗,許多人不愿冒險投資升級轉型,最終會選擇無奈退出。
動力能力公共服務 三大不足制約轉型
廣東高科技產業商會會長王理宗亦提到,目前中小企業的營商環境、投資環境和法制環境很差。很多出口轉內銷的企業很難適應國內營銷「游戲規則」,除了招投標和評審中的各種「潛規則」外,產品進入零售環節同樣要遭遇「潛規則」。政府部門辦事手續雜、關卡多、效率低、費時長。另一方面,法制不健全,創新成果被大量抄襲,維權成本太高和投訴無門,讓專注于通過創新轉型升級的企業很頭疼。
「通過調研和分析,我認為制約廣東中小企業轉型升級的因素主要有三大類:動力不足、能力不足以及公共服務供給不足。」廣東省民營企業商會執行會長黃志云認為,導致上述三大不足的主要原因一是廣東的企業家精神正在衰退,守成有余,拓展不足;二是由于產權結構、產業政策、國進民退等制度性因素,使一些企業家對于長期從事實業信心不足,缺乏做百年老店的愿望;三是公共服務供給的不到位關系到中小企業是否享有公平的競爭環境,直接影響到企業轉型升級的意愿及其轉型升級的成本。
暨南大學產業經濟研究院院長朱衛平接受記者采訪時指出,并非所有行業和所有企業都適宜轉型升級,就目前大部分中小企業仍處于生存困境的情況下,轉型升級也猶如千軍萬馬過獨木橋,能夠成功實現轉型升級的企業畢竟是少數。他估計,至少有一半以上的中小企業將深陷轉型之困難以自拔。「我們必須認識到,并不是每一種產業都能成功轉型,有的產業在轉型過程中由于管理、技術或執行上步伐沒有跟上遭受淘汰,有的產業抓住新的市場空間和方向,就能很好地實現轉型。」
記者手記: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在對廣東中小企業生存狀況的采訪中,記者感觸最深的還是企業主有苦難言的窘態:一方面困難很多,壓力很大,企業隨時面臨倒閉危機;另一方面卻不敢暢所欲言,不愿輕易道出所面臨的困惑與苦衷,小心回避著有關「倒閉」的話題。
有港商還提醒記者,不要太強調倒閉潮,應該說是「企業暫時停工」。這也讓記者的采訪變得非常困難。融資難、用工荒、拉閘限電、人民幣升值、出口市場不穩定、原材料和勞動力成本上漲等因素,是目前中小企業面臨的最大困難,其中有市場環境變化等外部因素,也有中小企業自身低、小、散的特點以及競爭力不足等內因。在內因與外因的雙重作用下,本來就處于競爭劣勢的中小企業生存危機進一步升級。如果說2008年金融危機是對廣東外向型經濟一次大浪淘沙式的洗牌,那么,去年以來的宏觀政策調控、國際國內經濟環境的變化,對外貿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更是一次生死攸關的考驗。記者在采訪中亦深刻感受到,目前的生存困境讓不少中小企業主信心不足。
有企業主告訴記者,雖然中小企業面臨困境已成為眾所皆知的事實,但沒有企業會真正公開聲稱自己非常困難,特別是資金鏈有困難。「如果大家知道這個企業資金周轉困難,誰還愿意和你做生意?一旦失去信譽,這才是壓垮企業的最后一根稻草。」這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企業主的說法,似乎代表了多數中小企業的無奈心聲。
有關專家預料,今年秋季廣交會訂單將會大幅度減少,這將會再次考驗從事出口業務的中小企業主的經營意志。
資本技術人才短缺 中小企陷轉型困境
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大背景下,以加工制造為主業的中小企業舊有盈利模式正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必須走向自主研發、自主品牌轉型。可是,倒逼之下的轉型,對于很多中小企業來說卻是一種無法承受之重。企業要繼續發展必須轉型,可是該往哪兒轉,怎樣轉,拿什么轉?
在廣州投資做鐘表行業的臺商朱先生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自己并非無心升級,但是對于怎么轉,怎么升,他還非常困惑。「升級是在自有產業基礎上進行提升,而轉型則是轉投其他產業,這些都必須有相應的技術、材料、人才等各方面的支持。我們目前還沒有什么頭緒。」隨著轉型升級之風愈刮愈烈,朱先生的隱憂也日益加深,他很害怕自己所處的傳統產業會被邊緣化。「我們現在所在的開發區內有很多大型企業,不乏高科技、高附加值、高產值企業。污染相對較高、產值相對較低的傳統產業似乎已經不再受歡迎。」朱先生表示,盡管工廠有配備相應的環保防治措施,但因為鐘表需要噴涂,所以對空氣多少會有污染。而且鐘表業屬于勞動密集型產業,鐘表裝配環節必須使用人工。所以,他正在考慮搬遷。
廣東省中小企業局副局長何佐賢表示,企業轉型升級需要資本、技術、人才等要素支撐,而中小企業恰恰缺乏這些要素,這使得中小企業轉型升級難度加大。部分中小企業反映,在對企業追加投資,特別是在新設備投入上有顧慮,因為,未來不一定能夠產生效益,在一些產品周期短的行業里這種情況更為突出。今年7月底,粵港數十家商會齊聚東莞,探討中小企業轉型之困時,香港中小企業商會丁鐵翔就表示,不少在粵的港資中小企業都明白,單靠來料加工及外貿訂單并不能令企業持久生存,應想方設法開拓內需市場,并通過自創品牌及提升產品附加值,令企業得以繼續生存。但這些道理說易行難,原因在于港資中小企業普遍缺乏開拓內需市場的經驗,而且開拓品牌及提升產品附加值需要大量資源投入,這些投入之回收期皆以年為單位,故此一般資金緊張的中小企業未必能負擔這些開支。
專家:明年出口或再探底 今秋廣交會料為拐點
成建三告訴記者,近期他對國際市場環境和國內產業環境的研究判斷表明,國際市場環境將出現二次探底,而且此次探底將不是短期性的,至少3到5年內很難恢復,這將會加劇國內中小企業的生存困境。他估計,今年下半年開始,將有一大批從事外貿的中小企業面臨倒閉。「今年秋季廣交會將出現訂單大幅度減少,明年中國出口很有可能再次跌入谷底。」成建三認為,從這一輪經濟危機來看,中國傳統制造業已到達頂點,接下來世界產業結構將會出現更大調整,包括新興市場制造業正在興起,東歐、墨西哥和美國等國家也開始重振制造業,內地制造業想繼續發展,必須提升產品附加值,向中高端市場拓展。
成建三警告稱,產品升級并不是從此就可以高枕無憂,產品進入中高端市場意味著要與日韓展開競爭,仍會面臨巨大的市場壓力和考驗。中山大學嶺南學院財政稅務系主任林江認為,目前處境困難的中小企業很多,從事行業范圍也非常廣,有些企業所處行業本身是夕陽產業,就應及早跳出行業范疇,而有些企業雖然是政府鼓勵的新興產業,但由于企業管理混亂或技術可替代性很強,這些企業就應該重新評估自己,有沒有能力進行技術改造。對于目前政府的扶持政策,林江表示,政府已經盡力,企業轉型升級的責任不應該全部放在政府身上。他建議政府大力扶持相關中介機構,對中小企業進行評估和指導,為中小企業提供轉型升級的專業扶持,給中小企業更充分的發揮空間。
制造業者信心低迷 在粵港企漸生退意
據了解,雖然轉型升級已成為中小企業的共識,但接受記者采訪的不少企業主似乎并不太積極。他們認為,目前能否生存下來都是問題,轉型升級只是下一步考慮的事情。記者也發現,在上游原材料供應商和下游客戶的雙重擠壓下,許多中小企即使每天加班、開足馬力趕工,付出很多卻得不償失。很多中小企業主對未來很迷茫,信心低迷,似乎做好隨時結業的準備。事實上,近年來招工難、用工成本大幅攀升,都在一步步動搖企業家的經營意志。
在一次港商聚會上,在東莞從事玩具制造行業的鄭先生向記者感嘆經營不易,「缺錢,缺電,缺人才,缺訂單。」鄭先生稱,今年企業成本普遍增長20%,利潤都被成本消化掉,而訂單仍在持續下滑。更要命的是,金融危機時訂單是「救命稻草」,如今卻成了「燙手山芋」,「有訂單卻不敢接,即使接了,也很難招到工人,即使招到工人來做,也沒有什么利潤」。他表示,現在制造行業逐漸被視為夕陽產業,「很多同行已經關門,我們也是勉強維持。不是不想轉型升級,是沒資金、沒技術、也沒人才,轉不了。我現在很迷茫,以后做不下去了,就和其他人一樣關門,買幾個商鋪收租、炒樓。」
珠江區域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成建三表示,目前廣東許多中小企業的確生存艱難。據其了解,現在珠三角的中小企業基本上有三條路可走:一條是申請破產,即真正意義上的倒閉;一條是遷出珠三角,「這類企業是少數,約占10%」;最后一條路是退出制造業。三成以上的關張企業選擇的是最后一條路。成建三介紹說,上世紀80年代初,一批港商來到珠三角打拼,隨著發展空間不斷被擠壓,現在很多選擇了「退休」。鞋類企業安朗童話世界業務推廣總監林彩朗亦承認,很多港商已年過半百,由于經營工廠太辛苦,他們的子女大多不愿接班,加上未來經濟走勢尚不明朗,許多人不愿冒險投資升級轉型,最終會選擇無奈退出。
動力能力公共服務 三大不足制約轉型
廣東高科技產業商會會長王理宗亦提到,目前中小企業的營商環境、投資環境和法制環境很差。很多出口轉內銷的企業很難適應國內營銷「游戲規則」,除了招投標和評審中的各種「潛規則」外,產品進入零售環節同樣要遭遇「潛規則」。政府部門辦事手續雜、關卡多、效率低、費時長。另一方面,法制不健全,創新成果被大量抄襲,維權成本太高和投訴無門,讓專注于通過創新轉型升級的企業很頭疼。
「通過調研和分析,我認為制約廣東中小企業轉型升級的因素主要有三大類:動力不足、能力不足以及公共服務供給不足。」廣東省民營企業商會執行會長黃志云認為,導致上述三大不足的主要原因一是廣東的企業家精神正在衰退,守成有余,拓展不足;二是由于產權結構、產業政策、國進民退等制度性因素,使一些企業家對于長期從事實業信心不足,缺乏做百年老店的愿望;三是公共服務供給的不到位關系到中小企業是否享有公平的競爭環境,直接影響到企業轉型升級的意愿及其轉型升級的成本。
暨南大學產業經濟研究院院長朱衛平接受記者采訪時指出,并非所有行業和所有企業都適宜轉型升級,就目前大部分中小企業仍處于生存困境的情況下,轉型升級也猶如千軍萬馬過獨木橋,能夠成功實現轉型升級的企業畢竟是少數。他估計,至少有一半以上的中小企業將深陷轉型之困難以自拔。「我們必須認識到,并不是每一種產業都能成功轉型,有的產業在轉型過程中由于管理、技術或執行上步伐沒有跟上遭受淘汰,有的產業抓住新的市場空間和方向,就能很好地實現轉型。」
記者手記: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在對廣東中小企業生存狀況的采訪中,記者感觸最深的還是企業主有苦難言的窘態:一方面困難很多,壓力很大,企業隨時面臨倒閉危機;另一方面卻不敢暢所欲言,不愿輕易道出所面臨的困惑與苦衷,小心回避著有關「倒閉」的話題。
有港商還提醒記者,不要太強調倒閉潮,應該說是「企業暫時停工」。這也讓記者的采訪變得非常困難。融資難、用工荒、拉閘限電、人民幣升值、出口市場不穩定、原材料和勞動力成本上漲等因素,是目前中小企業面臨的最大困難,其中有市場環境變化等外部因素,也有中小企業自身低、小、散的特點以及競爭力不足等內因。在內因與外因的雙重作用下,本來就處于競爭劣勢的中小企業生存危機進一步升級。如果說2008年金融危機是對廣東外向型經濟一次大浪淘沙式的洗牌,那么,去年以來的宏觀政策調控、國際國內經濟環境的變化,對外貿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更是一次生死攸關的考驗。記者在采訪中亦深刻感受到,目前的生存困境讓不少中小企業主信心不足。
有企業主告訴記者,雖然中小企業面臨困境已成為眾所皆知的事實,但沒有企業會真正公開聲稱自己非常困難,特別是資金鏈有困難。「如果大家知道這個企業資金周轉困難,誰還愿意和你做生意?一旦失去信譽,這才是壓垮企業的最后一根稻草。」這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企業主的說法,似乎代表了多數中小企業的無奈心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