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交會到會客商創歷史最高紀錄 凸顯外貿有潛力
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中國外貿的“風向標”5日向世界市場發出了清晰的信號:盡管受到包括全球通脹形勢加劇、日本強震海嘯沖擊產品供應鏈、部分國家地區市場劇烈波動等多重因素的沖擊與影響,但中國外貿仍具有巨大…
中國外貿的“風向標”5日向世界市場發出了清晰的信號:盡管受到包括全球通脹形勢加劇、日本強震海嘯沖擊產品供應鏈、部分國家地區市場劇烈波動等多重因素的沖擊與影響,但中國外貿仍具有巨大潛力,未來有望續創新高。
為期21天的第109屆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廣交會)5日落下帷幕。大會新聞發言人劉建軍當天對外通報說,本屆廣交會到會境外采購商逾20.7萬人,超過了金融危機爆發前第101屆廣交會20.6萬人的到會歷史紀錄,創下新高;與此同時,本屆交易會出口成交368.6億美元,比上屆同期增長5.8%。
他說:“到會采購商和出口成交實現雙增長,超出了我們的預期,應該說這樣而反映出今年中國外貿開局良好,全年也有望取得更好的成交業績。”
值得注意的是,在本屆交易會開幕之前,人們對中國全年外貿形勢心存憂慮。今年一季度,中國外貿出現6年來首次季度貿易逆差。市場預計由于全球通脹造成大宗商品價格上漲、日本地震、中東地區局勢動蕩等因素影響,本屆到會客商人數可能會比上屆下降3%到5%。
事實上,從廣交會上反饋的信息表明,市場的擔憂不完全是空穴來風。以中東市場為例,由于該地區局勢動蕩,該地區趕赴廣交會的采購商數量明顯下降。
劉建軍說,統計顯示,在整體到會采購商和出口成交雙增長的情況下,中東地區則是雙下降,其成交額下降超過11%。
“顯而易見,中東局勢也影響到了中國外貿,現在需要衡量的是程度有多深的問題。”商務部對外貿易司副司長文仲亮說。
強震海嘯顯然也波及日本采購商和對日出口成交。與往屆相比,日本到會采購商人數和成交額均出現了不同幅度的下降。
盡管如此,市場人士認為,本屆廣交會仍然表明中國外貿產業具有巨大潛力。文仲亮說,根據本屆交易會的到會客商和成交數據判斷,“盡管國際貿易形勢復雜多變,后期的增速可能會有所放緩,我們對全年保持15%的增長非常有信心”。
日本市場就是一個例證。劉建軍說,參會的中國外貿企業普遍認為,地震對中日經貿的影響“應該是暫時的”。他說,隨著日本進入災后重建,中國建材等商品的需求會隨之增加,“而且日本是中國主要進口對象之一,隨著中國進口的增長,中日雙邊貿易額仍將保持增長態勢”。
除了歐美日等發達國家外,中國對外經貿增長的潛力很大來源于新興市場國家。統計數據顯示,本屆廣交會上,東盟地區和“金磚國家”到會采購商增長顯著,其中巴西、印度、南非和俄羅斯四國到會采購商有超過20%的增長,而成交額更是增長了30%。
但廣交會同時也反映出中國外貿未來發揮潛力繼續增長的道路并不會一帆風順。其中,人民幣匯率變化對企業造成的沖擊不容小覷。4月29日,人民幣對美元中間價突破6.5整數關口,這給正在受到原材料價格上漲和勞動力成本上升困擾的中國出口企業造成了更大的壓力。
訂單的長短足以窺見端倪。在本屆廣交會上,短單占90%。年出口額超過10億美元的紡織服裝企業江蘇舜天集團副總經理曹小建說:“現在最直接的效應就是讓出口企業舉棋不定,不敢接長單,而海外采購商也因人民幣匯率波動對后市仍存疑慮,下單謹慎。”
文仲亮說:“中國GDP已位居世界第二,人民幣匯率變化是可預見的趨勢。中國外貿企業應采取更積極的措施主動應對升值帶來的影響。”
從廣交會上可以看到,越來越多的出口企業應對匯率波動已經非常嫻熟。簽單鎖定匯率、人民幣跨境結算、金融產品組合以及通過提升品牌和設計提高價格等手段已被不少出口企業靈活運用以降低風險。
值得注意的是,對外貿易電子商務成交繼續保持活躍。廣交會官方網站訪問量逾1.23億人次,網上廣交會累計意向成交5319萬美元,比上屆增長逾7個百分點。
“這是一個新的趨勢,由于考慮到成本控制,不少采購商選擇了網上交易或通過中國國內代理商采購,這也解釋了為什么部分國家地區人數下降,而成交額卻上升。”劉建軍說。
在本屆廣交會上,人們還看到了中國外貿企業推進自身發展的新努力。在本屆廣交會上,中國商務部首次啟動運行廣交會產品設計與貿易促進中心,通過搭建國際交流與合作的平臺,促進國際先進設計資源與中國外貿企業實現有效對接,從而推動中國企業向“微笑曲線”的兩端延伸。
劉建軍說,首次設立的廣交會產品設計與貿易促進中心開局良好,促成設計服務意向合作200多宗。獲得參展企業和境外設計師的積極響應,效果超出預期。
他說:“‘中國制造’愿意牽手‘世界設計’。這既表明了中國外貿尋求更大市場空間的意愿,也展現了中國外貿發展給世界市場帶來的新機遇。”
來源:新華網
為期21天的第109屆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廣交會)5日落下帷幕。大會新聞發言人劉建軍當天對外通報說,本屆廣交會到會境外采購商逾20.7萬人,超過了金融危機爆發前第101屆廣交會20.6萬人的到會歷史紀錄,創下新高;與此同時,本屆交易會出口成交368.6億美元,比上屆同期增長5.8%。
他說:“到會采購商和出口成交實現雙增長,超出了我們的預期,應該說這樣而反映出今年中國外貿開局良好,全年也有望取得更好的成交業績。”
值得注意的是,在本屆交易會開幕之前,人們對中國全年外貿形勢心存憂慮。今年一季度,中國外貿出現6年來首次季度貿易逆差。市場預計由于全球通脹造成大宗商品價格上漲、日本地震、中東地區局勢動蕩等因素影響,本屆到會客商人數可能會比上屆下降3%到5%。
事實上,從廣交會上反饋的信息表明,市場的擔憂不完全是空穴來風。以中東市場為例,由于該地區局勢動蕩,該地區趕赴廣交會的采購商數量明顯下降。
劉建軍說,統計顯示,在整體到會采購商和出口成交雙增長的情況下,中東地區則是雙下降,其成交額下降超過11%。
“顯而易見,中東局勢也影響到了中國外貿,現在需要衡量的是程度有多深的問題。”商務部對外貿易司副司長文仲亮說。
強震海嘯顯然也波及日本采購商和對日出口成交。與往屆相比,日本到會采購商人數和成交額均出現了不同幅度的下降。
盡管如此,市場人士認為,本屆廣交會仍然表明中國外貿產業具有巨大潛力。文仲亮說,根據本屆交易會的到會客商和成交數據判斷,“盡管國際貿易形勢復雜多變,后期的增速可能會有所放緩,我們對全年保持15%的增長非常有信心”。
日本市場就是一個例證。劉建軍說,參會的中國外貿企業普遍認為,地震對中日經貿的影響“應該是暫時的”。他說,隨著日本進入災后重建,中國建材等商品的需求會隨之增加,“而且日本是中國主要進口對象之一,隨著中國進口的增長,中日雙邊貿易額仍將保持增長態勢”。
除了歐美日等發達國家外,中國對外經貿增長的潛力很大來源于新興市場國家。統計數據顯示,本屆廣交會上,東盟地區和“金磚國家”到會采購商增長顯著,其中巴西、印度、南非和俄羅斯四國到會采購商有超過20%的增長,而成交額更是增長了30%。
但廣交會同時也反映出中國外貿未來發揮潛力繼續增長的道路并不會一帆風順。其中,人民幣匯率變化對企業造成的沖擊不容小覷。4月29日,人民幣對美元中間價突破6.5整數關口,這給正在受到原材料價格上漲和勞動力成本上升困擾的中國出口企業造成了更大的壓力。
訂單的長短足以窺見端倪。在本屆廣交會上,短單占90%。年出口額超過10億美元的紡織服裝企業江蘇舜天集團副總經理曹小建說:“現在最直接的效應就是讓出口企業舉棋不定,不敢接長單,而海外采購商也因人民幣匯率波動對后市仍存疑慮,下單謹慎。”
文仲亮說:“中國GDP已位居世界第二,人民幣匯率變化是可預見的趨勢。中國外貿企業應采取更積極的措施主動應對升值帶來的影響。”
從廣交會上可以看到,越來越多的出口企業應對匯率波動已經非常嫻熟。簽單鎖定匯率、人民幣跨境結算、金融產品組合以及通過提升品牌和設計提高價格等手段已被不少出口企業靈活運用以降低風險。
值得注意的是,對外貿易電子商務成交繼續保持活躍。廣交會官方網站訪問量逾1.23億人次,網上廣交會累計意向成交5319萬美元,比上屆增長逾7個百分點。
“這是一個新的趨勢,由于考慮到成本控制,不少采購商選擇了網上交易或通過中國國內代理商采購,這也解釋了為什么部分國家地區人數下降,而成交額卻上升。”劉建軍說。
在本屆廣交會上,人們還看到了中國外貿企業推進自身發展的新努力。在本屆廣交會上,中國商務部首次啟動運行廣交會產品設計與貿易促進中心,通過搭建國際交流與合作的平臺,促進國際先進設計資源與中國外貿企業實現有效對接,從而推動中國企業向“微笑曲線”的兩端延伸。
劉建軍說,首次設立的廣交會產品設計與貿易促進中心開局良好,促成設計服務意向合作200多宗。獲得參展企業和境外設計師的積極響應,效果超出預期。
他說:“‘中國制造’愿意牽手‘世界設計’。這既表明了中國外貿尋求更大市場空間的意愿,也展現了中國外貿發展給世界市場帶來的新機遇。”
來源: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