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首秀勾地制 8地塊底價成交
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被稱為“年內最大規模”的一場土地拍賣會昨日(9月1日)在廣州舉行,涉及9幅地塊,總占地面積近20萬平方米,最終8幅地塊均以底價成交。
被稱為“年內最大規模”的一場土地拍賣會昨日(9月1日)在廣州舉行,涉及9幅地塊,總占地面積近20萬平方米,最終8幅地塊均以底價成交。
這是廣州明確實行“勾地制”后第一次大規模出讓土地,盡管“勾地”可避免流拍,卻無法提振日益低迷的土地市場。
8塊地以底價成交
從拍賣會開始到最后一塊地成交,全程用時不過20分鐘,現場有人感嘆“賣豬肉也沒這么快的”。
截至拍賣開始前,僅有4家房企提出了意向,記者在現場獲取的最終結果是,廣東邦華拿下了其中的兩地塊,另外兩家分得花都區的1幅地塊和番禺區的6幅地塊,還有1家空手而歸。其中8幅地塊以底價成交,只有1幅地塊的成交價比底價高出了100萬元。并未拿到心儀地塊的一家開發商向記者表示,雖然此前一直看好其中的某地塊,但無法接受報價,最終只能拱手讓人。
雖然9幅地塊順利出讓,但其成交價僅比底價高出100萬元,且現場竟然無人競價,這種局面其實也折射出了目前廣州土地市場的低迷。
根據廣州市國土房管局此前掛出的出讓公告,這9幅地塊分別位于廣州市荔灣區、花都區、白云區和番禺區,總占地面積為199481平方米,建筑面積總計484676平方米。從土地用途來看,純居住用地所占的比例很小,僅位于白云區和番禺區的兩幅地塊可以作為住宅用地。
值得注意的是,位于白云區的鵝掌坦地塊成交樓面價僅為2432元/平方米,與周邊樓價相比,具備可觀的利潤空間,不過該地塊需配建公租房,其中中小套型(90平方米以下)比例不低于60%(含配建公共租賃房),須配建公共租賃住房的比例為40%,配建套數不少于250套;此外,位于番禺區的6幅地塊大部分只能作為科研設計用地,而這幾幅地塊占地面積均在20000平方米以上。
亞太城市發展研究會政策研究中心主任謝逸楓表示,一方面開發商面臨高負債和高庫存及高融資成本等貨幣政策收緊的困境,尤其是銷售成交和公司利潤的下降,影響到開發商拿地的資金。另一方面,出讓的地塊缺乏足夠的吸引力,地塊的限制性條件過多和區域位置不好導致地塊品質不是很高,自然不能受到開發商熱捧。
搜房網統計顯示,截至上半年,廣州成交的13宗商業用地和8宗住宅用地幾乎都以底價拍賣結束,而據廣州市財政局此前透露的信息,今年上半年,廣州市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收入僅為163億元人民幣,同比減少33.75億元,下降17.14%,這與全年預計收入646.5億元的目標存在較大差距。
其他城市的情況也不容樂觀,中國指數研究院此前發布的報告顯示,在其監測的130個城市當中,上半年土地供應計劃的完成率僅在25%左右,此外,上半年成交均價也同比下降13%。
土地出讓或“以價換量”
8月底,《廣州市國有建設用地使用權公開出讓預申請暫行辦法》出臺,廣州正式實施“勾地制”。
“勾地制”源于香港,香港的“勾地制度”始自亞洲金融危機之后。
所謂“勾地制”,按廣州市的解釋是“境內外的法人、自然人或其他組織對年度公開出讓計劃或宗地公開出讓預公告中公布的地塊提出用地意向,并承諾愿意支付的土地價格,國有建設用地使用權出讓方(以下簡稱出讓人)接受承諾并適時組織實施預申請地塊公開出讓活動的行為”。其中最“狠”的條款當屬設立“黑名單”——如果開發商已簽訂預申請確認書但最終不履行承諾,將被禁入土地市場。在眾多業內人士看來,此舉正是為了防止土地流拍,并借此提振低迷的土地市場。
但“落花有意,流水無情”,雖然在拍賣之前,“年內最大”“9連拍”等字眼充斥,但土地市場依舊難以逃脫被“冷落”的現實,“勾地制”可防流拍,但無論是對開發商的拿地熱情,還是對土地的出讓價格,其產生的影響都十分有限。
地產專家韓世同表示,市場形勢不好的情況下,土地出讓最容易出現底價成交,未來不排除靠調整地價來換取土地出讓規模的可能。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這是廣州明確實行“勾地制”后第一次大規模出讓土地,盡管“勾地”可避免流拍,卻無法提振日益低迷的土地市場。
8塊地以底價成交
從拍賣會開始到最后一塊地成交,全程用時不過20分鐘,現場有人感嘆“賣豬肉也沒這么快的”。
截至拍賣開始前,僅有4家房企提出了意向,記者在現場獲取的最終結果是,廣東邦華拿下了其中的兩地塊,另外兩家分得花都區的1幅地塊和番禺區的6幅地塊,還有1家空手而歸。其中8幅地塊以底價成交,只有1幅地塊的成交價比底價高出了100萬元。并未拿到心儀地塊的一家開發商向記者表示,雖然此前一直看好其中的某地塊,但無法接受報價,最終只能拱手讓人。
雖然9幅地塊順利出讓,但其成交價僅比底價高出100萬元,且現場竟然無人競價,這種局面其實也折射出了目前廣州土地市場的低迷。
根據廣州市國土房管局此前掛出的出讓公告,這9幅地塊分別位于廣州市荔灣區、花都區、白云區和番禺區,總占地面積為199481平方米,建筑面積總計484676平方米。從土地用途來看,純居住用地所占的比例很小,僅位于白云區和番禺區的兩幅地塊可以作為住宅用地。
值得注意的是,位于白云區的鵝掌坦地塊成交樓面價僅為2432元/平方米,與周邊樓價相比,具備可觀的利潤空間,不過該地塊需配建公租房,其中中小套型(90平方米以下)比例不低于60%(含配建公共租賃房),須配建公共租賃住房的比例為40%,配建套數不少于250套;此外,位于番禺區的6幅地塊大部分只能作為科研設計用地,而這幾幅地塊占地面積均在20000平方米以上。
亞太城市發展研究會政策研究中心主任謝逸楓表示,一方面開發商面臨高負債和高庫存及高融資成本等貨幣政策收緊的困境,尤其是銷售成交和公司利潤的下降,影響到開發商拿地的資金。另一方面,出讓的地塊缺乏足夠的吸引力,地塊的限制性條件過多和區域位置不好導致地塊品質不是很高,自然不能受到開發商熱捧。
搜房網統計顯示,截至上半年,廣州成交的13宗商業用地和8宗住宅用地幾乎都以底價拍賣結束,而據廣州市財政局此前透露的信息,今年上半年,廣州市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收入僅為163億元人民幣,同比減少33.75億元,下降17.14%,這與全年預計收入646.5億元的目標存在較大差距。
其他城市的情況也不容樂觀,中國指數研究院此前發布的報告顯示,在其監測的130個城市當中,上半年土地供應計劃的完成率僅在25%左右,此外,上半年成交均價也同比下降13%。
土地出讓或“以價換量”
8月底,《廣州市國有建設用地使用權公開出讓預申請暫行辦法》出臺,廣州正式實施“勾地制”。
“勾地制”源于香港,香港的“勾地制度”始自亞洲金融危機之后。
所謂“勾地制”,按廣州市的解釋是“境內外的法人、自然人或其他組織對年度公開出讓計劃或宗地公開出讓預公告中公布的地塊提出用地意向,并承諾愿意支付的土地價格,國有建設用地使用權出讓方(以下簡稱出讓人)接受承諾并適時組織實施預申請地塊公開出讓活動的行為”。其中最“狠”的條款當屬設立“黑名單”——如果開發商已簽訂預申請確認書但最終不履行承諾,將被禁入土地市場。在眾多業內人士看來,此舉正是為了防止土地流拍,并借此提振低迷的土地市場。
但“落花有意,流水無情”,雖然在拍賣之前,“年內最大”“9連拍”等字眼充斥,但土地市場依舊難以逃脫被“冷落”的現實,“勾地制”可防流拍,但無論是對開發商的拿地熱情,還是對土地的出讓價格,其產生的影響都十分有限。
地產專家韓世同表示,市場形勢不好的情況下,土地出讓最容易出現底價成交,未來不排除靠調整地價來換取土地出讓規模的可能。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延伸閱讀
- 上一篇:上海房價走勢金九銀十見分曉 下一篇:今日辟謠(2023年11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