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金面偏緊或成常態
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央行決定將銀行開展承兌匯票、信用證、保函等業務所產生的保證金存款納入一般性存款計交存款準備金,進一步拓寬交存法定準備金的存款基數。應看到,在銀行表外業務快速擴張背景下,準備金交存…
央行決定將銀行開展承兌匯票、信用證、保函等業務所產生的保證金存款納入一般性存款計交存款準備金,進一步拓寬交存法定準備金的存款基數。應看到,在銀行表外業務快速擴張背景下,準備金交存基數擴大是有關部門為健全存款準備金調控功能、提高貨幣政策有效性所采取的措施,而不應單純理解為緊縮流動性行為。但是,此舉的確具有回收貨幣的客觀效果。
在資金面緊平衡格局下,補交準備金將進一步加劇銀行體系流動性壓力。按現有數據簡單測算,此次擴大存款準備金交存范圍,將從銀行體系抽走約9200億元流動性。考慮到有關部門分類分步實施的做法,未來銀行體系流動性應不會被急劇緊縮,但是資金面偏緊局面恐成為常態。
央行數據顯示,截至7月末,全部金融機構人民幣保證金存款余額為4.44萬億元。其中,中資全國性大型銀行人民幣保證金存款余額1.61萬億元,其它金融機構合計2.83萬億元。目前,大型銀行的法定存款準備金率為21.5%,中小銀行為19.5%。據此簡單測算,假定未來6個月保證金存款總量及結構保持不變,則9月需交存準備金約為1757億元,10月和11月各需交存約2211億元,12月需交存約829億元,明年1月和2月各需交存約1105億元。
最新統計數據顯示,未來6個月公開市場到期資金合計8130億元。因此,保證金存款交存準備金規模可以完全吸收央票及正回購到期資金,不過兩者資金缺口至多為1000億元左右。在補交準備金回籠流動性之后,法定準備金率基本已無實際操作空間,公開市場業務有望轉而成為央行應對階段性資金緊張的對沖手段。
但是,流動性偏緊可能成為常態。首先,公開市場到期資金與準備金補交在時點上存在錯配。公開市場數據顯示,盡管未來6個月到期資金合計超過8000億元,但是呈現典型的“前高后低”特征,其中9月-11月分別為3510億元、2980億元和1550億元,后三個月則分別只有50億元、20億元和20億元。根據前述測算結果,除9月和10月到期資金能夠匹配準備金繳款規模之外,隨后4個月到期資金均無法滿足補交需求。然而,由于9月和10月到期資金相對富余,央行有可能利用短期限回購等手段將部分到期量后移,因此9月和10月資金面也不會“輕松”。
其次,季節性或事件性干擾不斷。9月是三季度最后一個月,過去季度末銀行指標考核引發資金面劇烈波動的情形已屢見不鮮,作為四季度首個月份,10月財政存款增長大概率將卷土重來,當月適逢國慶長假,備付需求料大量增加,屆時資金面將面臨多重考驗。
再次,機構之間資金分布不均。根據央行數據,中小型銀行人民幣保證金存款規模約高出大型銀行1.2萬億元,保證金存款占存款總量比重高出大型銀行約4.7個百分點。這意味著,一般而言中小銀行面臨的準備金補交壓力更為顯著。但小銀行可以從央行公開市場投放中獲取流動性的能力有限。因為,公開市場一級交易商多為大中型銀行,小銀行未到期正回購及央票規模普遍較少。
最后,機構預期謹慎,儲錢心態濃重。央行擴大準備金交存范圍之舉,對資金市場參與者的心理沖擊難以避免。考慮到補交準備金持續時間為六個月,為防范階段性頭寸短缺,銀行普遍存在惜借心態,可能整體推高資金價格中樞,并加劇資金利率的邊際波動。29日,銀行間債券質押式回購市場上,7天以上回購利率全線上漲,2個月到6個月中期品種普遍出現成交,表明機構已經開始為應對未來的資金波動做準備。
需要指出的是,此次央行納入準備金計交范圍的三類保證金存款,雖然構成銀行保證金存款的主體,但是并不能代表保證金存款的全部,同時未來銀行存在主動壓縮保證金存款規模的可能,因此實際需補交的準備金額度可能低于測算水平。另外,“熱錢”進出引發的外部流動性變化也未被考慮在內。不過,在高法定準備金率之下,只要外匯占款增量不顯著膨脹,其對銀行超儲率回升的推動作用就十分有限。
總之,未來資金面偏緊恐成常態,在個別時點不乏階段性緊張的風險。屆時,央行若難以通過常規渠道平抑資金波動,則可能會采取逆回購,甚至是定向下調法定存款準備金率的方式向市場注入流動性,以改善資金面狀況。
來源:中國證券報
在資金面緊平衡格局下,補交準備金將進一步加劇銀行體系流動性壓力。按現有數據簡單測算,此次擴大存款準備金交存范圍,將從銀行體系抽走約9200億元流動性。考慮到有關部門分類分步實施的做法,未來銀行體系流動性應不會被急劇緊縮,但是資金面偏緊局面恐成為常態。
央行數據顯示,截至7月末,全部金融機構人民幣保證金存款余額為4.44萬億元。其中,中資全國性大型銀行人民幣保證金存款余額1.61萬億元,其它金融機構合計2.83萬億元。目前,大型銀行的法定存款準備金率為21.5%,中小銀行為19.5%。據此簡單測算,假定未來6個月保證金存款總量及結構保持不變,則9月需交存準備金約為1757億元,10月和11月各需交存約2211億元,12月需交存約829億元,明年1月和2月各需交存約1105億元。
最新統計數據顯示,未來6個月公開市場到期資金合計8130億元。因此,保證金存款交存準備金規模可以完全吸收央票及正回購到期資金,不過兩者資金缺口至多為1000億元左右。在補交準備金回籠流動性之后,法定準備金率基本已無實際操作空間,公開市場業務有望轉而成為央行應對階段性資金緊張的對沖手段。
但是,流動性偏緊可能成為常態。首先,公開市場到期資金與準備金補交在時點上存在錯配。公開市場數據顯示,盡管未來6個月到期資金合計超過8000億元,但是呈現典型的“前高后低”特征,其中9月-11月分別為3510億元、2980億元和1550億元,后三個月則分別只有50億元、20億元和20億元。根據前述測算結果,除9月和10月到期資金能夠匹配準備金繳款規模之外,隨后4個月到期資金均無法滿足補交需求。然而,由于9月和10月到期資金相對富余,央行有可能利用短期限回購等手段將部分到期量后移,因此9月和10月資金面也不會“輕松”。
其次,季節性或事件性干擾不斷。9月是三季度最后一個月,過去季度末銀行指標考核引發資金面劇烈波動的情形已屢見不鮮,作為四季度首個月份,10月財政存款增長大概率將卷土重來,當月適逢國慶長假,備付需求料大量增加,屆時資金面將面臨多重考驗。
再次,機構之間資金分布不均。根據央行數據,中小型銀行人民幣保證金存款規模約高出大型銀行1.2萬億元,保證金存款占存款總量比重高出大型銀行約4.7個百分點。這意味著,一般而言中小銀行面臨的準備金補交壓力更為顯著。但小銀行可以從央行公開市場投放中獲取流動性的能力有限。因為,公開市場一級交易商多為大中型銀行,小銀行未到期正回購及央票規模普遍較少。
最后,機構預期謹慎,儲錢心態濃重。央行擴大準備金交存范圍之舉,對資金市場參與者的心理沖擊難以避免。考慮到補交準備金持續時間為六個月,為防范階段性頭寸短缺,銀行普遍存在惜借心態,可能整體推高資金價格中樞,并加劇資金利率的邊際波動。29日,銀行間債券質押式回購市場上,7天以上回購利率全線上漲,2個月到6個月中期品種普遍出現成交,表明機構已經開始為應對未來的資金波動做準備。
需要指出的是,此次央行納入準備金計交范圍的三類保證金存款,雖然構成銀行保證金存款的主體,但是并不能代表保證金存款的全部,同時未來銀行存在主動壓縮保證金存款規模的可能,因此實際需補交的準備金額度可能低于測算水平。另外,“熱錢”進出引發的外部流動性變化也未被考慮在內。不過,在高法定準備金率之下,只要外匯占款增量不顯著膨脹,其對銀行超儲率回升的推動作用就十分有限。
總之,未來資金面偏緊恐成常態,在個別時點不乏階段性緊張的風險。屆時,央行若難以通過常規渠道平抑資金波動,則可能會采取逆回購,甚至是定向下調法定存款準備金率的方式向市場注入流動性,以改善資金面狀況。
來源:中國證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