貿易順差300億美元 美債危機對出口影響在三季度
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核心提示:海關的統計顯示,中國7月份的出口比去年同期增長了20.4%,進口同比增長了22.9%。 美債危機爆發之時,中國7月份的貿易順差卻意外站上300億美元的高位。 海關的統計顯示,中國7月…
核心提示:海關的統計顯示,中國7月份的出口比去年同期增長了20.4%,進口同比增長了22.9%。
美債危機爆發之時,中國7月份的貿易順差卻意外站上300億美元的高位。
海關的統計顯示,中國7月份的出口比去年同期增長了20.4%,進口同比增長了22.9%。7月份的貿易順差從6月222.7億美元膨脹至315億美元。
世界經濟可能出現的二次探底究竟會否再次將中國出口拖入負增長區間?8月10日數位受訪外貿領域人士均表示,2008-2009年期間出口急劇下跌景象不會重現,但出口增速在下半年的明顯放緩恐難避免。
考慮到外需的萎縮和中國經濟增長的趨緩,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研究員張永軍粗略估算,到年底,中國出口的月度增速可能回落到10%甚至更低,而進口月度增速可能大幅滑落至5%以下甚至出現下降。
外部市場的不穩定可能將使中國的外貿政策調整更為謹慎。外貿系統人士透露,削減順差、促進貿易平衡的思路雖然沒有爭議,但具體的政策路徑部委之間還存有分歧——究竟是通過推出包括降關稅在內的一攬子促進口政策來削減順差,還是通過下調部分商品的出口退稅率來促進貿易平衡?
受訪人士們指出,美債危機爆發之后,料決策層不會輕易出手壓減出口,因為顧慮外需的縮減與內部的緊縮政策形成疊加。事實上,包括紡織服裝、制鞋業在內等諸多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出口在美債危機爆發之前的4月份左右,已經呈現明顯頹勢。
出口減速已有先兆
中國7月份出口20.4%的增速,高于6月份的17.9%,也高于經濟學家此前17.5%的預期中值。1751.3億美元的月度出口規模更是刷新了上月剛剛創下的1619.7億美元的歷史紀錄。
就在上周五,標準普爾歷史性地下調了美國的信用評級,市場擔心這一事件將類似于雷曼倒閉,全球經濟會因此陷入二次衰退。
商務部研究院院長霍建國說,從中國外需的結構來看,當前歐美市場已經呈現出問題,而新興市場暫時未受波及,這也是解釋了為什么7月的出口增速出現回升。
出口的減速已有先兆。清華大學中美關系研究中心研究員周世儉提醒,中國對美國出口的增長幅度今年以來一直在放緩,根據美國海關的統計,美國1-2月自中國進口增速還在20.8%,1-4月增速已經下滑至17.3%。
中國大型紡織服裝出口商之一的上海飛馬集團總經理陸龍生剛剛從美國拜訪大客戶歸來,他一個明顯的感受是,終端銷售的不順暢導致客戶的下單極為謹慎。
“需求明顯不如上半年,”他說,當前的在手訂單排期大致到10月份,已經可以明確公司三季度的出口會明顯回落。雖然新興市場的穩定增長使得飛馬1-7月份出口額實現了30%的增幅,但這批訂單大部分來自春節前,而且飛馬對美國的出口額前7月已經下降了15%,考慮到提價因素,出口量的下降幅度會更大。
事實上,雖然海關的統計顯示服裝在前7月的出口額增長超過了20%,但這僅僅是成本上漲企業出口提價后導致的賬面出口虛增,前6個月的實際出口數量測算下來增幅大概在2%左右。
紡織業的處境有多窘迫從棉花價格的暴跌可見一斑,中國棉花價格從今年的3月31000元/噸大幅下降到當前的不足20000元/噸。記者了解到,因為棉價的超跌,商務部和中國紡織品進出口商會將于8月11日在上海調研服裝出口訂單現狀。
中國輕工工藝品進出口商會人士介紹,鞋類的出口從4月份已經出現明顯放緩,出口數量的增速已經從上年度的十多個百分點下滑到僅僅幾個百分點。該人士說,調研了解到,海外采購商們在去年曾經大量補充庫存,而銷售的不順暢,致使他們再度面臨去庫存的壓力。
考慮到訂單的周期,美債危機對中國出口的影響呈現估計將在三季度。但數位受訪人士都不認為中國出口會因此出現驟降。
張永軍說,國際市場的這一輪動蕩與2008年底已經明顯不同,2008-2009年海外采購商們因為信貸約束、資金鏈條的斷裂根本無力繼續進口,而當前還不存在這一問題。“中國的出口增速下半年可能會逆轉為小幅增長甚至不排除小幅下降的可能性,但金融危機時的大幅下降難以重現。”
周世儉預計中國四季度的出口或許會較三季度好轉,這一判斷的依據是,預計美國將在今年9月份左右出臺第三次刺激經濟的方案,以此降低失業率和促進明年經濟能有起色。美國總統奧巴馬明年將面臨大選,根據過往經驗,要試圖連任就必須將失業率控制在7%以內。
降順差路徑分歧
海關公布的7月貿易數據中,315億美元的順差規模大幅超出市場預期。6月222.7億美元的順差規模曾引起市場不小爭議。中國一季度曾經出現小額貿易逆差,之后順差規模逐月擴大。
商務部一直希望能夠將今年的順差規模控制在1000億美元的范圍內,而這一順差規模一直被外貿系統認為是衡量貿易基本平衡的關鍵評價指標。而1-7月,中國的貿易順差已經達到762億美元。
張永軍判斷,月度順差的擴大更多來自進口增速的大幅回落。中國7月份進口同比增長了22.9%,明顯低于1-7月26.9%的增長水平。他說,剔除季節性因素并折算年率后,7月進口環比減少的幅度大概在15%左右,如果考慮上價格因素,這一降幅將更大。“現實的情況是,出口增速雖然也有放緩,但進口增速下滑得更快。”他說。
進口增速的放緩與兩個因素相關,一是國內緊縮政策背景下,中國的需求擴張正在放緩;二是全球大宗商品價格的走低導致進口額增長的放緩。
事實上,順差的成因或許會影響削減順差的路徑選擇。商務部研究院研究員趙玉敏說,經濟的再平衡將是一個長期命題,在外需可能再次明顯萎縮的情況下并不適宜貿然采取下調出口退稅率等壓減出口的措施。
新一輪出口退稅率下調本還在醞釀中。中國有色金屬協會秘書長賈明星上周四曾表示,政府正在就可能取消鋁半成品的出口退稅展開調研,這一類產品的退稅率可能從13%下調為9%甚至完全取消。
前述外貿系統人士說,兩高一資(高能耗、高污染、資源性)產品的出口退稅下調在部委間能夠達成一致,今年年初曾經有建議提出將紡織服裝、制鞋、玩具等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出口退稅也一并下調,但目前看來,這些政策調整的博弈可能會因為美債危機的爆發而暫時擱置。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