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貿易順差再攀新高 全年出口仍謹慎樂觀
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昨日公布的海關數據表明,在出口增速持續回落,進口放緩大超市場預期下,由于進口下滑速度更快,貿易順差超過200億美元,達到了222.7億美元,創年內新高。
昨日公布的海關數據表明,在出口增速持續回落,進口放緩大超市場預期下,由于進口下滑速度更快,貿易順差超過200億美元,達到了222.7億美元,創年內新高。
6月貿易順差,既高于第一財經首席經濟學家調研預測均值143.5億美元,也遠高于5月份規模(131億美元)。
這一方面引發人民幣匯率升值壓力及央行對沖壓力的猜想,另一方面,站在半年的節點上,也讓人對全年進出口狀況抱有謹慎樂觀的態度。專家們認為與中國出口密切相關的全球經濟尤其是歐美經濟可能在第三季度好轉,而與進口密切相關的內需,雖有下滑趨勢,但是增幅依然可觀。
海關總署統計司司長鄭躍聲在網站上的在線訪談中指出,6月份當月,我國貿易順差222.7億美元,擴大10.3%;但從上半年整體來看我國貿易順差收窄18.2%。
鄭躍聲對下半年的走勢預測指出,當前,全球經濟復蘇緩慢且仍充滿變數,歐洲主權債務危機仍未過去,中東、北非地區政局動蕩,都加劇了我國外貿進出口增長的不確定性。主要出口市場經濟低迷對我國保持出口穩定增長提出了嚴峻的挑戰,同時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趨緩,使中小企業的經營壓力變大,從而會對國內就業水平造成負面影響。
進口放緩大超市場預期
在昨日公布的數據中,進口放緩大超市場預期較為顯眼。此前,第一財經首席經濟學家調研顯示,6月進口同比增速預測均值為25.7%,中位數為25.6%。
澳新銀行認為,進口同比增長19.3%,與上月相比約下滑了9個百分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國際大宗商品價格在近期的走弱。
瑞銀證券中國首席經濟學家汪濤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這一方面由于國內去庫存周期還未結束,特別是投資品包括大宗商品、原油的進口金額下降;再疊加房地產等內需政策,導致6月進口增速的意外表現。
鄭躍聲認為,影響今年上半年進出口走勢的主要因素包括基數原因,全球經濟復蘇緩慢且充滿變數,勞動力成本及人民幣匯率、日本大地震。
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則對本報記者表示,在眾多因素之中,他認為前四個因素的影響一直存在,并不是6月走勢的主要原因,受日本大地震影響的零部件進口才是進口下滑的主要因素。
“由于中國機電產品大多數是進口零部件、出口成品的模式,中國從日本進口的產品中機電零件占總金額的比重為50%,中國出口商品總額的50%也是機電產品。”他分析說。
而交通銀行金融中心的報告則補充說,國內經濟增速放緩跡象明顯也導致了進口需求有所回落。如6月份PMI連續三月回落至50.9、購進價格指數連續四月回落至56.7,三是國際大宗商品延續震蕩回落的態勢,CRB現貨綜合指數從5月初的高點569.7下滑至6月末的550.3。
全年順差收窄,出口謹慎樂觀
全球最大的保險粉生產廠以及最大的保險粉出口商柳化集團廣東中成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銷售公司副經理楊小川在過去的第二季度經歷了一個大的出口下滑。
“今年上半年,國際市場不太理想。到了7月這種情況開始有所好轉,因為下游的一些產業在恢復。下半年的情況肯定會好一些,因為來自歐美市場的最大兩個采購季包括:暑期返校(backtoschool)和圣誕新年季,都發生在下半年。”
這是一家一般貿易的企業,公司一半以上產品外銷,其余內銷;在外銷的市場中,歐美市場又占了一半以上。楊小川對下半年出口情況的判斷是謹慎樂觀。
“一個可以反映情況的數據是沃爾瑪在削減庫存,這表明零售商對市場的判斷是謹慎樂觀的,而制造業放緩,也會影響化工產品的需求。”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劉元春的判斷與他一致,他認為,第二季度可能會受到氣候、日本地震的影響,但是全球經濟持續放緩的趨勢可能會在下半年反彈,尤其是美國經濟有可能回頭。
魯政委則認為,7月份日本國內生產已經恢復80%,9月份可能會全部恢復,如果不考慮新的地震影響,中國全年出口將在下半年逐步走高。全年進出口同比平均下來將達到22%,貿易順差將躍升至2300億美元。汪濤則預測,全年出口將維持在16%~18%的增速,進口則為20%左右,順差降至1400億美元,較去年1835億美元略有收窄,但依然可觀。
來源:上海證券報
6月貿易順差,既高于第一財經首席經濟學家調研預測均值143.5億美元,也遠高于5月份規模(131億美元)。
這一方面引發人民幣匯率升值壓力及央行對沖壓力的猜想,另一方面,站在半年的節點上,也讓人對全年進出口狀況抱有謹慎樂觀的態度。專家們認為與中國出口密切相關的全球經濟尤其是歐美經濟可能在第三季度好轉,而與進口密切相關的內需,雖有下滑趨勢,但是增幅依然可觀。
海關總署統計司司長鄭躍聲在網站上的在線訪談中指出,6月份當月,我國貿易順差222.7億美元,擴大10.3%;但從上半年整體來看我國貿易順差收窄18.2%。
鄭躍聲對下半年的走勢預測指出,當前,全球經濟復蘇緩慢且仍充滿變數,歐洲主權債務危機仍未過去,中東、北非地區政局動蕩,都加劇了我國外貿進出口增長的不確定性。主要出口市場經濟低迷對我國保持出口穩定增長提出了嚴峻的挑戰,同時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趨緩,使中小企業的經營壓力變大,從而會對國內就業水平造成負面影響。
進口放緩大超市場預期
在昨日公布的數據中,進口放緩大超市場預期較為顯眼。此前,第一財經首席經濟學家調研顯示,6月進口同比增速預測均值為25.7%,中位數為25.6%。
澳新銀行認為,進口同比增長19.3%,與上月相比約下滑了9個百分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國際大宗商品價格在近期的走弱。
瑞銀證券中國首席經濟學家汪濤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這一方面由于國內去庫存周期還未結束,特別是投資品包括大宗商品、原油的進口金額下降;再疊加房地產等內需政策,導致6月進口增速的意外表現。
鄭躍聲認為,影響今年上半年進出口走勢的主要因素包括基數原因,全球經濟復蘇緩慢且充滿變數,勞動力成本及人民幣匯率、日本大地震。
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則對本報記者表示,在眾多因素之中,他認為前四個因素的影響一直存在,并不是6月走勢的主要原因,受日本大地震影響的零部件進口才是進口下滑的主要因素。
“由于中國機電產品大多數是進口零部件、出口成品的模式,中國從日本進口的產品中機電零件占總金額的比重為50%,中國出口商品總額的50%也是機電產品。”他分析說。
而交通銀行金融中心的報告則補充說,國內經濟增速放緩跡象明顯也導致了進口需求有所回落。如6月份PMI連續三月回落至50.9、購進價格指數連續四月回落至56.7,三是國際大宗商品延續震蕩回落的態勢,CRB現貨綜合指數從5月初的高點569.7下滑至6月末的550.3。
全年順差收窄,出口謹慎樂觀
全球最大的保險粉生產廠以及最大的保險粉出口商柳化集團廣東中成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銷售公司副經理楊小川在過去的第二季度經歷了一個大的出口下滑。
“今年上半年,國際市場不太理想。到了7月這種情況開始有所好轉,因為下游的一些產業在恢復。下半年的情況肯定會好一些,因為來自歐美市場的最大兩個采購季包括:暑期返校(backtoschool)和圣誕新年季,都發生在下半年。”
這是一家一般貿易的企業,公司一半以上產品外銷,其余內銷;在外銷的市場中,歐美市場又占了一半以上。楊小川對下半年出口情況的判斷是謹慎樂觀。
“一個可以反映情況的數據是沃爾瑪在削減庫存,這表明零售商對市場的判斷是謹慎樂觀的,而制造業放緩,也會影響化工產品的需求。”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劉元春的判斷與他一致,他認為,第二季度可能會受到氣候、日本地震的影響,但是全球經濟持續放緩的趨勢可能會在下半年反彈,尤其是美國經濟有可能回頭。
魯政委則認為,7月份日本國內生產已經恢復80%,9月份可能會全部恢復,如果不考慮新的地震影響,中國全年出口將在下半年逐步走高。全年進出口同比平均下來將達到22%,貿易順差將躍升至2300億美元。汪濤則預測,全年出口將維持在16%~18%的增速,進口則為20%左右,順差降至1400億美元,較去年1835億美元略有收窄,但依然可觀。
來源:上海證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