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金融動蕩中國對策:加息可能放緩
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昨日國家統計局公布的7月宏觀數據顯示,CPI同比增長6.5%,為三年來最高點。通脹壓力和國際市場動蕩正給中國經濟帶來雙重不確定性。
昨日國家統計局公布的7月宏觀數據顯示,CPI同比增長6.5%,為三年來最高點。通脹壓力和國際市場動蕩正給中國經濟帶來雙重不確定性。
昨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指出,當前國際金融市場出現急劇動蕩,世界經濟復蘇的不確定性、不穩定性上升。我們要冷靜觀察,沉著應對,做好防范風險的準備。
會議認為,要保持宏觀經濟政策的連續性、穩定性,提高政策的針對性、靈活性、前瞻性,切實把握好宏觀調控的力度、節奏和重點,處理好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調整經濟結構、管理通脹預期三者的關系,努力把物價漲幅降下來,繼續保持經濟平穩較快增長。繼續采取綜合措施,維護我國經濟和金融安全。
通脹預期分歧“硬著陸”憂慮緩解
國家統計局昨日公布,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同比上漲6.5%,環比上漲0.5%。食品價格上漲仍是主要推動因素。
食品價格同比上漲14.8%,拉動CPI增加約4.38個百分點。食品中又以肉禽類價格上漲最為顯著,拉動CPI增加2.08個百分點。
雖然商務部和農業部的監測數據顯示,7月中旬以來全國生豬和豬肉價格出現小幅回落,但總體仍處高位。由于目前中國生豬供應尚未進入過剩階段,加之秋后進入豬肉消費傳統旺季,預計下半年豬肉價格仍將保持高位調整態勢。
“8月份價格面臨很多不確定性,CPI甚至有可能再創新高。”農業銀行戰略規劃部研究員付兵濤表示,9月初中秋節會對食品價格起到一定的拉升作用;而國際大宗商品價格的下降,難以迅速傳導到CPI層面。
中國銀行戰略發展部高級經濟師周景彤則認為,8月份CPI環比將有所下降。“貨幣政策收緊存在滯后效應,其效果在下半年將進一步顯現;同時,翹尾因素影響也將明顯降低,蔬菜、食品價格漲幅有望放緩。”
申銀萬國首席宏觀分析師李慧勇認為,由于豬肉價格漲幅趨緩、輸入型通脹壓力減輕以及政策調控效果顯現,8月份開始CPI漲幅將步入下降通道,全年呈現倒U形走勢。
交通銀行的一份研究報告也認為,考慮到下半年翹尾因素將逐步降低歸零以及政府對物價的調控措施將逐步發揮作用,預計三季度將是年內物價的拐點階段,四季度物價漲幅將緩步回落。但年內物價回落可能有限。
工業經濟增速是市場此前擔憂經濟“硬著陸”的主要相關指標。7月工業增加值同比增加14.0%,雖比6月回落1.1個百分點,但環比增長0.9%,保持了連續七個月的增長勢頭。
投資和消費數據也相當。1~7月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為同比增長25.4%。其中,新開工項目計劃總投資同比增長19.3%,顯示投資在下半年的增勢將較為強勁。
7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17.2%,去物價后實際增長約10.7%,也保持了穩健。
美銀美林中國區首席經濟學家陸挺認為,中國的工業產值、投資及零售銷售等市場供需面數據走勢均富有彈性,并暗示中國經濟趨向軟著陸。市場應對中國經濟向好前景更具信心。
外部不確定性加劇
政策需謀定而后動
雖然市場仍然保有加息預期,但由于美債評級下調引發全球市場動蕩,政策面臨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經濟學家多數認為政策應視外部變化謀定而后動。
例如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認為,從CPI環比看,食品、非食品、整體水平都大超歷史同期正常值,顯示通脹壓力仍大。未來政策操作應“堅持以我為主”,繼續維持年內1~2次加息預期,但在國際金融市場平復前不應采取行動。
但有觀點認為信貸、財政政策有可能放寬。
摩根大通董事總經理李晶認為,鑒于美國經濟增長前景堪憂以及歐債務問題持續,中國的決策者將展現出更加靈活的立場,如果全球經濟形勢持續疲弱,在未來數月將有選擇性地放寬信貸政策。
陸挺認為,中國不太可能放松貨幣政策,但有可能采取一些財政方面的措施,包括更多的社會住房和水利基礎設施上的開支。
但很多經濟學家強調“以靜制動”、“多看少動”的審慎原則。
“由于海外局勢變數增加,國內政策需要考慮的因素增加。兩種策略可供選擇:一是以靜制動,扛過去。維持現有的政策格局,避免政策和海外因素疊加對經濟造成不利影響。二是貨幣政策按照既定的步驟從緊,通過加息或者提準來穩定通脹預期、鞏固調控效果。此前我們認為應該以第二種策略為主,現在我們認為也有采取第一種策略的可能。”李慧勇表示。
付兵濤認為,目前,中國經濟面臨復雜的不確定性因素,貨幣政策應該“多看少動”。“寧可多忍受通脹高一點,也要等看清國際金融市場的影響后,再采取行動。
來源:第一財經日報
昨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指出,當前國際金融市場出現急劇動蕩,世界經濟復蘇的不確定性、不穩定性上升。我們要冷靜觀察,沉著應對,做好防范風險的準備。
會議認為,要保持宏觀經濟政策的連續性、穩定性,提高政策的針對性、靈活性、前瞻性,切實把握好宏觀調控的力度、節奏和重點,處理好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調整經濟結構、管理通脹預期三者的關系,努力把物價漲幅降下來,繼續保持經濟平穩較快增長。繼續采取綜合措施,維護我國經濟和金融安全。
通脹預期分歧“硬著陸”憂慮緩解
國家統計局昨日公布,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同比上漲6.5%,環比上漲0.5%。食品價格上漲仍是主要推動因素。
食品價格同比上漲14.8%,拉動CPI增加約4.38個百分點。食品中又以肉禽類價格上漲最為顯著,拉動CPI增加2.08個百分點。
雖然商務部和農業部的監測數據顯示,7月中旬以來全國生豬和豬肉價格出現小幅回落,但總體仍處高位。由于目前中國生豬供應尚未進入過剩階段,加之秋后進入豬肉消費傳統旺季,預計下半年豬肉價格仍將保持高位調整態勢。
“8月份價格面臨很多不確定性,CPI甚至有可能再創新高。”農業銀行戰略規劃部研究員付兵濤表示,9月初中秋節會對食品價格起到一定的拉升作用;而國際大宗商品價格的下降,難以迅速傳導到CPI層面。
中國銀行戰略發展部高級經濟師周景彤則認為,8月份CPI環比將有所下降。“貨幣政策收緊存在滯后效應,其效果在下半年將進一步顯現;同時,翹尾因素影響也將明顯降低,蔬菜、食品價格漲幅有望放緩。”
申銀萬國首席宏觀分析師李慧勇認為,由于豬肉價格漲幅趨緩、輸入型通脹壓力減輕以及政策調控效果顯現,8月份開始CPI漲幅將步入下降通道,全年呈現倒U形走勢。
交通銀行的一份研究報告也認為,考慮到下半年翹尾因素將逐步降低歸零以及政府對物價的調控措施將逐步發揮作用,預計三季度將是年內物價的拐點階段,四季度物價漲幅將緩步回落。但年內物價回落可能有限。
工業經濟增速是市場此前擔憂經濟“硬著陸”的主要相關指標。7月工業增加值同比增加14.0%,雖比6月回落1.1個百分點,但環比增長0.9%,保持了連續七個月的增長勢頭。
投資和消費數據也相當。1~7月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為同比增長25.4%。其中,新開工項目計劃總投資同比增長19.3%,顯示投資在下半年的增勢將較為強勁。
7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17.2%,去物價后實際增長約10.7%,也保持了穩健。
美銀美林中國區首席經濟學家陸挺認為,中國的工業產值、投資及零售銷售等市場供需面數據走勢均富有彈性,并暗示中國經濟趨向軟著陸。市場應對中國經濟向好前景更具信心。
外部不確定性加劇
政策需謀定而后動
雖然市場仍然保有加息預期,但由于美債評級下調引發全球市場動蕩,政策面臨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經濟學家多數認為政策應視外部變化謀定而后動。
例如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認為,從CPI環比看,食品、非食品、整體水平都大超歷史同期正常值,顯示通脹壓力仍大。未來政策操作應“堅持以我為主”,繼續維持年內1~2次加息預期,但在國際金融市場平復前不應采取行動。
但有觀點認為信貸、財政政策有可能放寬。
摩根大通董事總經理李晶認為,鑒于美國經濟增長前景堪憂以及歐債務問題持續,中國的決策者將展現出更加靈活的立場,如果全球經濟形勢持續疲弱,在未來數月將有選擇性地放寬信貸政策。
陸挺認為,中國不太可能放松貨幣政策,但有可能采取一些財政方面的措施,包括更多的社會住房和水利基礎設施上的開支。
但很多經濟學家強調“以靜制動”、“多看少動”的審慎原則。
“由于海外局勢變數增加,國內政策需要考慮的因素增加。兩種策略可供選擇:一是以靜制動,扛過去。維持現有的政策格局,避免政策和海外因素疊加對經濟造成不利影響。二是貨幣政策按照既定的步驟從緊,通過加息或者提準來穩定通脹預期、鞏固調控效果。此前我們認為應該以第二種策略為主,現在我們認為也有采取第一種策略的可能。”李慧勇表示。
付兵濤認為,目前,中國經濟面臨復雜的不確定性因素,貨幣政策應該“多看少動”。“寧可多忍受通脹高一點,也要等看清國際金融市場的影響后,再采取行動。
來源:第一財經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