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輿論稱:美債危機是一場“自上而下”的危機
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今天出版的《華爾街日報》報道稱,與2008年那場金融危機相比,此次美債危機跟前者完全不同,是一場自上而下的危機。
今天出版的《華爾街日報》報道稱,與2008年那場金融危機相比,此次美債危機跟前者完全不同,是一場自上而下的危機。
報道稱,2008年那場危機可以說是一場自下而上的危機,源自過渡樂觀的買房者們,由華爾街的證券產業機器放大,并由評級機構稍作協助,最終演變為一場全球危機。
但目前這場危機,相比較而言,是一場自上而下的危機,政府在刺激經濟這方面已經顯得能力有限,逐步失去了商界金融界的信任,導致這場危機的發生。
反過來,這也引發私有企業消費和投資劇減,導致失業率高企和市場疲軟。《華爾街日報》評價,市場和銀行成為了犧牲品,而并非“作惡者”。
《華爾街日報》比較兩次危機說,更重要的不同是,上一輪危機發生以前,整個美國企業和家庭都在享用低利率借貸的大餐,結果泡沫破滅導致金融去杠桿化,引發了一場大規模的經濟衰退。
這一次情況相反,由于經濟不景氣,導致企業緊拽現金也避免借債,引發消費和投資的貧血。
最重要的不同是引發結果的不同。《華爾街日報》指出,2008年的時候,經濟危機導致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增加流動性:降低利率、救助銀行、向市場注資,當時美聯儲官員說,面對危機將全力以赴。當向市場注入1萬億美元的資產、當普通納稅人替別人犯下的錯誤買單的時候,各項政策還是為人理解的。
而今,美國社會不會再這樣從事,現在的問題是不是缺乏流動性,而是缺乏信心的問題:在金融系統內部缺乏信心、也對于政府促進經濟增長的能力缺乏信心。
《華爾街日報》的這一觀點與聯合國全球經濟監測中心主任洪平凡博士的觀點一致,在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時,洪平凡指出,目前這場危機最關鍵的問題是缺乏信心,而非流動性的問題,所以已經實施兩次的量化寬松(QE)第三次實施的可能性不大。
《華爾街日報》也表示,即便實施量化寬松、再度注入流動性,也將收效甚微,事實上,現在企業的大筆現金都躺在銀行里。
洪平凡指出,美國政府面臨的是一個結構性問題,需要的是時間,需要政府把解決問題的時間盡量拉長,簡單的QE3不能解決這個問題。
來源:中國新聞網
報道稱,2008年那場危機可以說是一場自下而上的危機,源自過渡樂觀的買房者們,由華爾街的證券產業機器放大,并由評級機構稍作協助,最終演變為一場全球危機。
但目前這場危機,相比較而言,是一場自上而下的危機,政府在刺激經濟這方面已經顯得能力有限,逐步失去了商界金融界的信任,導致這場危機的發生。
反過來,這也引發私有企業消費和投資劇減,導致失業率高企和市場疲軟。《華爾街日報》評價,市場和銀行成為了犧牲品,而并非“作惡者”。
《華爾街日報》比較兩次危機說,更重要的不同是,上一輪危機發生以前,整個美國企業和家庭都在享用低利率借貸的大餐,結果泡沫破滅導致金融去杠桿化,引發了一場大規模的經濟衰退。
這一次情況相反,由于經濟不景氣,導致企業緊拽現金也避免借債,引發消費和投資的貧血。
最重要的不同是引發結果的不同。《華爾街日報》指出,2008年的時候,經濟危機導致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增加流動性:降低利率、救助銀行、向市場注資,當時美聯儲官員說,面對危機將全力以赴。當向市場注入1萬億美元的資產、當普通納稅人替別人犯下的錯誤買單的時候,各項政策還是為人理解的。
而今,美國社會不會再這樣從事,現在的問題是不是缺乏流動性,而是缺乏信心的問題:在金融系統內部缺乏信心、也對于政府促進經濟增長的能力缺乏信心。
《華爾街日報》的這一觀點與聯合國全球經濟監測中心主任洪平凡博士的觀點一致,在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時,洪平凡指出,目前這場危機最關鍵的問題是缺乏信心,而非流動性的問題,所以已經實施兩次的量化寬松(QE)第三次實施的可能性不大。
《華爾街日報》也表示,即便實施量化寬松、再度注入流動性,也將收效甚微,事實上,現在企業的大筆現金都躺在銀行里。
洪平凡指出,美國政府面臨的是一個結構性問題,需要的是時間,需要政府把解決問題的時間盡量拉長,簡單的QE3不能解決這個問題。
來源:中國新聞網